热搜词:

高校课堂禁手机引争议,何解?

高校课堂禁手机引争议,何解?

日前,西北政法大学多名在校学生反映,学校推行学生学风建设行动,其中有建立“无手机示范课堂”“手机入袋”等措施,部分学院还存在强制学生上课上交手机等情况。

对此,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反映者的表述不实,目前学校并没有强制要求学生上课前上交手机,也没有对学生上课时拍摄教学PPT有所限制。但学校的回应,并没有消除“强制学生上交手机”的质疑。因为从一些学院将手机入袋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违规者还可能面临通报批评等情况来看,所谓“自愿”多少打了折扣,有借“自愿”之名行强制之实的嫌疑。

必须指出,学校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旨在加强课堂纪律管理,防止学生上课时沉迷手机而不认真听讲。然而,采用让学生上交手机的做法,本质上是用管理中小学生的方式来管理大学生,引发了公众对大学管理“低龄化”的质疑。这背后涉及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在中学及其他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禁止学生把手机带进校园的做法是否妥当?其二,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未能养成良好手机使用习惯的大学生,大学应采取何种教育与管理方式?

针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已出台相关管理规定,明确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但这一规定颇具争议。有人质疑,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会不会影响学生接触新知识和新技术。不少家长则支持禁令,认为禁用手机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远离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然而,这种管理模式真的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专注于课堂学习吗?对学生的这种管理又要持续到何时呢?我们不仅要反思大学管理的“低龄化”现象,更要深入追问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方式是否存在改进可能。

目前,我国已要求所有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而脱离手机等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教育将难以有效开展。据了解,在手机禁令下,一些中小学不得不另行购买手机、平板来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这无疑是一种尴尬的现状。当前大学生在手机使用方面出现的问题,充分表明基础教育阶段一味禁用手机、忽视引导,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远比单纯禁用手机更为重要。对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应涵盖手机使用习惯的培养。这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摒弃“堵”的方式,转而采用“导”的策略。家长作为监护人,应陪伴孩子使用手机,教导孩子合理控制使用时间,学会识别不良信息,并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因缺乏其他兴趣爱好,只能将玩手机作为唯一的娱乐消遣方式。

那么,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长期“被管理”,缺乏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的学生,大学又该如何应对呢?显然,大学不能延续以往“低龄化”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求大学重视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避免走向“放”与“禁”的两个极端。有些大学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不加以引导就放任学生自主使用手机、电脑,结果导致部分学生沉迷其中,严重影响学业。调查显示,大学退学学生中超过90%是因为沉迷手机、游戏。

所以,大学不应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而应采取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建立完善的学业导师制度、学业预警制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学风建设,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与自主规划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熊丙奇)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