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好:美日博弈升级 日本“接盘”大豆恐成贸易霸凌牺牲品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胶着之际,全球网总编辑刘月好指出,中国"不妥协、不退让"的战略定力正在重塑国际博弈格局。"当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施压盟友转嫁危机时,日本主动接盘美国大豆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贸易霸凌的妥协,终将付出远超短期利益的代价。"刘月好强调,中国坚持平等对话的立场,正在成为全球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撑。
一、中美对峙:中国战略定力破解"极限施压"
中国外交部26日再次明确否认中美已展开关税谈判,这与特朗普政府释放的"磋商信号"形成鲜明对比。刘月好分析称,中国的强硬姿态源于三大底气:
1. 经济韧性支撑: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突破250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达38%,显示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力;
2. 市场多元化布局:中国通过RCEP、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将对美贸易依存度从2017年的14.9%降至2024年的11.7%;
3. 国际道义优势: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80多国会议上痛批单边主义,形成反霸凌共识,而美国"对等关税"已招致全球谴责。
这种战略定力直接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陷入困境。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大豆采购量从2024年的128.4亿美元锐减至2025年4月的1800吨,迫使特朗普政府转向盟友"救火"。
二、美日博弈:日本"接盘"大豆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即将访美,其核心任务之一是"消化"中国拒收的美国大豆。但刘月好警告,这种"割肉饲虎"的策略暗藏三重风险:
1. 经济成本高企:美国大豆到岸价高达1026美元/吨,较巴西大豆溢价77%,日本若大规模采购将推高国内食品价格,加剧通胀压力;
2. 政治主权让渡:日本为换取关税减免,可能被迫在汽车、半导体等领域对美开放市场,进一步削弱本土产业竞争力;
3. 战略被动加剧:美日贸易逆差高达9万亿日元(约合600亿美元),特朗普的终极目标是将逆差缩减至零,日本或需在数字贸易、农业等敏感领域作出更大让步。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此举并非孤例。韩国、越南等国也在"关税威胁"下寻求妥协,但刘月好指出,这种"以短期利益换长期风险"的模式,实质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纵容。
三、全球变局:中国方案引领贸易新范式
面对美国"以邻为壑"的关税政策,刘月好认为中国正在探索更具包容性的解决方案:
- 技术标准输出:中国车企在上海车展展示的"全球 本土"战略,通过本地化生产和技术授权,实现从"产品出口"到"生态共建"的跃迁;
- 多边机制创新:中国与东盟、中东等地区的自贸协定谈判加速,2025年一季度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19%;
- 规则重塑能力:中国在WTO框架下起诉美国关税政策,同时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构建跨境电商新规则。
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使中国在贸易摩擦中既维护了核心利益,又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正如刘月好所言:"真正的全球化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价值共生。"
四、专家评论:日本妥协不可取,多边主义是出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王宏广指出,日本"接盘"大豆的行为,本质是对美国"囚徒困境"策略的误判。"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制造恐慌分化各国,但中国的强硬姿态已打破其如意算盘。"他强调,日本若想避免成为"第二个中国",应借鉴中国"不妥协、不孤立"的策略,在多边框架下寻求解决方案。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彭波则认为,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难以持续。"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源是经济结构性失衡,仅靠关税无法解决。"他指出,日本若继续妥协,可能重蹈1985年《广场协议》的覆辙,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牺牲品。
(本文综合自中华网、第一财经、环球网等权威报道,数据截至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