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税博弈到AI竞速,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应对变局?
从关税博弈到AI竞速,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应对变局?
医学界智库
“关税”“本土化创新/生产”以及“AI”成为贯穿全场的高频信号。
撰文丨王晓
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刚刚落幕,行业的讨论热潮依旧高涨。就在CMEF举办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对等关税”税率提升至125%。这一政策的实施迅速波及医疗器械行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和出口占比较大的中国医疗器械厂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供应链考验和市场不确定性。
从地缘政治带来的贸易摩擦,到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再到AI技术的全面渗透,2025年的CMEF不仅是一场产品展示会,更是一面反映产业变迁、企业应对与政策导向的镜子。
展会期间,“关税”“本土化创新/生产”以及“AI”成为贯穿全场的高频信号。这些信号不仅揭示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当前面临的实际挑战,也勾画出了行业未来发展的破局路径。
本文图片源自西门子医疗、GE医疗、开立医疗等公司官方公众号。
关键词一:关税
近年来,美国始终是中国医疗器械的第一大出口国。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医疗器械出口额同比增长7.3%,其中一次性耗材和医用敷料等低附加值产品增幅明显,而高值设备出口比例相对较小。分析人士指出,部分具备技术门槛和临床刚需的设备因不可替代性,受到关税影响相对有限。一位参展企业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我们有些全球首创的产品因不可替代,受关税影响较小,也有方式可以豁免或消化。”
今年4月初,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对等关税”,中国迅速反制,并对包括CT球管在内的关键部件发起贸易调查。数据显示,2022—2024年我国医用CT球管进口量逐年攀升,市场超过八成由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外厂商占据。此次反制被业内解读为推进高端设备国产化、自主可控的重要信号。
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徐小良指出,随着中低端国产化加速推进,此次关税调整后,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也会加速,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格局或将改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常务理事彭春林也分析,低值耗材为主题的医疗器械可能会更加内卷,而以数智化为核心的高端医疗器械必将迎来高速增长。
在具体企业应对层面,迈瑞医疗表示公司年初已完成对美订单备货,加征关税对出口暂无实质影响。其在全球多地布局了生产基地,包括获得FDA认证的海外工厂,为应对区域市场变化提供了充足保障。迈瑞方面还表示,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业务虽持续被加征关税,但并未影响其市场扩张:2018—2023年间,美国区复合增长率达10%,毛利率甚至高于贸易摩擦前水平。
开立医疗副总裁陈刚在CMEF期间亦回应称,美国市场收入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到2%,因此关税调整对公司影响有限。此外,美国代理商已提前进行了适当备货,这进一步减少了关税政策对短期销售的影响。未来,公司计划进一步加大海外市场投入,重点在欧洲、俄罗斯、印度、拉美等地区拓展布局,以构建抗风险能力。
百洋医药4月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亦表示,目前公司已进入商业化的器械包括苏州同心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迈迪斯超声用电磁定位穿刺引导设备,均可替代美国进口产品。
跨国企业方面,GE医疗表示,他们正密切关注贸易政策演变,并已启动预案,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定向客户交付产品。GE医疗同时强调,其深耕中国市场超过百年,在中国销售的绝大多数产品已实现本地生产。“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保持不变,将继续致力于为客户和病患提供服务。”
对于中美本轮“关税摩擦”,外资企业的共识是:深化本地化将是缓冲的最优解。“GPS三巨头”近年来均强化了中国供应链与制造体系,降低全球不确定性带来的波动。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刘厚佳在CMEF期间举办的“高品质医疗器械全球扩展战略峰会”上指出,企业要高度关注关税调整等外部变化,增强风险意识,持续夯实技术创新能力。“力求在不确定中谋求确定。”
关键词二:本土化创新/生产
随着国产替代战略持续推进,高端医疗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正快速提升。中国政府以来不断加码政策扶持,从创新审批、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到大型设备配置指引,多维度推动国产品牌进入高端医院核心科室。
根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24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24年6月,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突破3.2万家,行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3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龙头企业开始具备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的实力。
本届CMEF上,国产龙头联影医疗、东软医疗、迈瑞医疗、微创医疗等集体展示高端创新成果。从超高场磁共振到PET-CT、从手术机器人到体外诊断平台,多项产品性能已对标甚至超越国际标准。
此前,联影的数字PET-CT设备已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迈瑞在高端移动CT与化学发光平台等细分赛道持续发力,鱼跃医疗、万东医疗等企业在监护、X光、康复设备等板块加快产品更新迭代。国内高端设备“从有到优”的路径日趋清晰。
外资企业也在积极寻求“本地化转身”。据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介绍,公司大部分产品已在中国实现生产,本地供应链体系日趋成熟。“财政部提出拟在政府采购中给予本国产品相对于非本国产品20%价格评审优惠,这鼓励我们未来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更多进行本地化生产。”
2025财年,西门子医疗预计将在中国市场推出近20款国产新品,投资超10亿元人民币、已启动建设的深圳基地建成后将与上海现有工厂形成“双址运营”,总产能扩大至现在的3倍,核心设备如新一代磁共振也将在此地生产。王皓曾表示,中国近年来正逐步成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据悉,西门子正加大与中国顶尖医院、大学与创业公司合作,联合开展影像质控智能体等新一代产品开发。
GE医疗方面,其在本届CMEF发布的24款新品中,有20款为中国制造,12款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表明GE医疗在国产化和本地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如“英雄”系列3.0T磁共振、Apex量子CT平台均由本土基地研发生产。在CMEF2025展会上,GE医疗表示,中国正加速从“制造中心”向“智造枢纽”转型,这需要更落地和融合的国产创新,才能紧扣中国疾病的临床需求。
GE医疗全球首发的Apex量子平台CT
关键词三:AI 医疗
AI技术已成为医疗器械领域的新变量。CMEF展会期间,“AI 医疗”贯穿影像、诊断、手术、康复等多个环节,成为企业展示竞争力的核心看点。
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吴楚升指出,AI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已全面覆盖从高值耗材创新设计的研发端,到智能质检的生产端,以及AI辅助诊断的临床端,形成了贯穿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渗透。
飞利浦在本届CMEF上展示了其EPIQ CVxi心血管AI介入诊疗一体超声系统,该系统通过融合二维透视影像与三维超声图像,为心脏介入手术提供高效解决方案,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并提升临床工作效率。
飞利浦EPIQ CVxi 心血管Al介入诊疗一体超声系统
西门子医疗展示了其“智核工场(AI Factory)”,这是其AI未来创新与应用的全链路布局。此外,他们还携手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和中国电信,共同启动了基于生成式AI的“全流程影像质控共创项目”,该项目依托其上海创新中心内的超算中心,旨在为中国大健康行业输出满足本土科研临床需求的AI创新成果。
国内企业则集中展示了“AI 临床”的垂直整合能力。例如,迈瑞推出全球首个应用于重症ICU场景的大型语言模型“启元重症大模型”,可整合多源信息快速生成病程分析与治疗建议,并自动生成结构化病历。目前该系统已在浙大一院、仁济医院等试点,反馈良好。
开立医疗则聚焦超声和内镜AI解决方案,构建“硬件、算法、数据”闭环体系,在妇产、心脏、肌骨等领域推出专用AI模块,其AI云平台可兼容多品牌设备,推进影像资源区域共享。
本届CMEF上,有国内科技巨头宣布深度参与组建医疗生态。例如,美的集团正式宣告成立美的医疗,作为其六大业务板块之一,依托旗下万东医疗、库卡医疗、美的生物医疗、瑞仕格医疗、美的楼宇科技等多家公司,聚焦医学影像智能化、手术机器人、医疗物流等领域。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与技术周期的跃迁正在重塑全球医疗器械产业的竞争格局。面对变局,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正在通过强化本土创新、深化AI融合以及加快国产替代步伐,以主动姿态寻求突破与突围。第91届CMEF所呈现的,不仅是一次产品和技术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国医疗器械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争夺话语权的缩影。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高水平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以及国际经贸环境倒逼本土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将在未来几年内加速崛起,无论从技术进步还是产业结构优化来看,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浪潮都将为行业带来质的飞跃。
头图来自CMEF官方公众号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