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大AI“组合拳”出击!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新增4个双学位项目!

5 月 6 日,中山大学召开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会上举行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并宣布成立 17 个研究中心。此外,记者在会上获悉,该校将在 2025 年本科招生中新增 4 个 " 人工智能 / 计算机 +" 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 " 双学位项目 "),并面向在校学生推出 9 个相关微专业,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17 个中心覆盖文理医工多学科

据悉,该研究院旨在进一步统筹推进中大智能领域的跨院系多学科交叉融合,在人才引育、体制机制、学科建设等方面形成战略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首任院长钱德沛担任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洪波介绍:" 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整合全校相关学院科研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湾区产业优势,围绕多模态世界大模型、低功耗类脑芯片、无人系统、低空经济等领域,构建产学研用贯通的规模化应用生态。"

据介绍,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17 个下设研究中心覆盖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文理医工多个学科交叉领域,包括高性能智能化科学工程计算、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类脑感知器件、智能软件、多智能体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群体智能、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表示:" 一方面,中大将持续加强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另一方面,我们要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赋能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

会上还发布了《中山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工作方案》,涵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行政治理三个方面 15 项工作任务。中山大学将整合全校算力资源,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为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发展和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中山大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 " 领头羊 ",要勇担时代使命,把人工智能放在推动中大 " 由大到强 " 的战略坐标中系统谋划,坚持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突出应用导向,服务国家战略。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于 2020 年 6 月成立,2024 年 12 月,人工智能研究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研究方向并进入实体化运行,配置了近 4 万平方米科研场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平台。

增点扩面加快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

据介绍,今年中大将新增 10 个双学位项目,其中 4 个是 " 人工智能 / 计算机 +",加上推出的 9 个相关微专业,是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以强有力的行动加快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

记者了解到,新增的 4 个双学位项目将在 2025 年本科招生中作为单列专业公开对外招生。各项目不仅融合了中大金融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优势,依托雄厚师资和大科研平台作支撑,还具备 " 深度交叉融合 "" 产学研用全贯通 " 等特点。

" 金融学 + 计算机 " 双学位项目(邹至庄班)由岭南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共同建设,采用 " 新文科 + 新工科 " 的培养模式,在夯实通识教育与数理基础的同时,紧密结合经管知识、前沿技术与行业实践,培养具有新经济战略思维、复合知识结构与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

" 管理学 + 计算机 " 双学士学位项目(霍英东班)由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霍英东基金会联袂打造,A+ 学科(工商管理)和 ESI 前 1 ‰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叉共促,与全球 98 所著名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设置 AI 与大数据管理、数字技术与创业创新两大选修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并设计了灵活的学分机制,致力于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兼具科学化思维与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 金融学 + 人工智能 " 双学位项目由国际金融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联合推出,整合金融学核心课程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打造 " 新商科 + 新工科 " 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还与粤港澳大湾区头部金融机构、顶尖科技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提供 " 金融 +AI" 等各类实践平台,实现学术与产业前沿的无缝对接,致力于培养兼具金融洞察力与 AI 创新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 大气科学 + 人工智能 " 双学位项目由大气科学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合作打造,构建跨学科协同体系,多措并举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联合中国气象局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华为、大疆等领军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构建 " 产学研用 " 培养模式,赋能行业转型升级,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 " 大气科学 + 人工智能 " 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

对于在校学生,中山大学同样强调 " 促进交叉,尊重选择 ",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成长空间。依托岭南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旅游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商学院(创业学院)等院系,学校面向各年级学生推出 9 个有关微专业:人工智能经济学,计算、数据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无人系统,数字化服务运营,技术、艺术与文旅创新,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创新、创业与金融科技。微专业虽 " 微 " 却依然 " 专业 ",可以理解为优中选优的系统化课程模块,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较为系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更高效、更敏锐地发现学习兴趣。学生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的各项要求后即可申请微专业证书。

文丨记者 陈亮

图丨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