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金融监管总局八项增量政策齐出,解读来了!

5月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今年以来,金融运行总体稳健、监管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服务质效有力提升。为加力加劲推动既定政策落地见效,加快加强增量政策储备,不断完善应对预案,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面。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出八项增量政策。

总体看,八项增量政策涉及房地产金融、保险资金入市、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稳外贸、推动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业内专家认为,八项增量政策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瞄准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体现了监管层“稳市场、稳预期、强创新、促转型”的综合考量,也是对当前房地产、民营经济、科技创新、保险及外贸领域现实痛点的“对症施策”。不仅有助于解决相关领域的金融服务问题,更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应对外部冲击,推动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策精准发力 稳楼市股市

稳住楼市股市对提振社会预期、畅通内需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前期,金融监管总局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有效缓解了部分城市房地产项目的流动性压力,助力行业平稳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加大对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投资,有利于市场稳定,提升投资者信心。实际成效体现在,部分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企稳迹象明显,相关房企融资渠道得以恢复,股市波动亦有所缓和,在资产配置方面对投资人的吸引力正不断提升。”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对稳定楼市和股市提出明确要求。此次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八项增量政策的第一项就紧紧聚焦稳楼市,即: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助力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此类表述非常重要,亦对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启示。新模式中目前最受关注的就是好房子建设或住房项目规范落地的内容。这意味着此类领域后续会有较好的金融支持,包括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方面的政策支持,这将更好助力购房需求的释放。

记者注意到,第二、三项增量措施聚焦稳股市。业内人士认为,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为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调整优化监管规则,进一步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意在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优势,加大入市稳市力度。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看来,适度放宽监管限制,可激励险资通过长期持有降低市场短期波动影响,发挥“耐心资本”作用。针对降低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郑苏晋也认为,此举可直接减少保险公司为此配置的资本要求,释放更多资金用于权益类资产配置。这对当前资本市场补充长期资金、稳定市场情绪具有积极作用。

强化金融纾困 护航外贸发展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2%以上,占小微企业的比重更高。去年,针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了专门的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低成本资金快速直达企业。目前,各地累计走访经营主体超过6700万户,发放贷款12.6万亿元,其中约1/3为信用贷款。

“尽快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做深做实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助力稳企业稳经济。”增量政策将推动该项工作机制进一步做深做实。据李云泽介绍,“增供给”“降成本”“提效率”“优环境”将是发力的重点方向。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上述措施全面、明确而精准,具有较强的力度,传递出有力的政策信号,有助于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提振国内需求、应对外部冲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不少市场主体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总局将如何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这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此次发布会释放的信息来看,金融监管总局将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全力帮扶稳定经营,拓展市场。在其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强化金融纾困、加力稳定出口、助力扩大内销是政策发力的关键。

曾刚表示,金融机构在纾困企业、稳定出口和扩内销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下一步,可加大对受影响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同时还可创新贸易融资产品、加强出口信保服务,缓解外贸企业在结算、收汇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压力,提升出口稳定性。在具体落地方面,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方明建议,金融机构除为出口企业提供一定规模的流动性融资外,还可为出口企业拓展海外销路提供渠道支持、融资支持及风险保障支持。对于规模较大的机电商品出口、海外工程承包项目和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等,金融机构还可通过提供出口信贷支持,多家机构可合作提供银团贷款支持,中信保可提供政策性保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可提供保险支持。

加力科技金融 激活科创动能

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持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增速是贷款平均增速的近3倍,科技保险提供保障超过2万亿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金融监管总局推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等多项试点政策,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此次发布会显示,上述多项试点政策都取得积极进展,同时科技保险服务模式不断优化。上月,金融监管总局又联合多部委出台《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产品体系、专业能力和风控能力建设出发,提出7方面20条措施。

中金公司银行分析师林英奇表示,《方案》的出台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倾斜,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林英奇谈到,其中,“优化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鼓励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大”“鼓励保险机构加大对科创企业资金支持”等具体举措将有助于解决科创企业抵押品不足、授信困难痛点,为科创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陪伴支持。

据记者梳理,此次金融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八项增量政策中,涉及科技金融的相关政策达三项,分别是:修订出台并购贷款管理办法,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切实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多条具体措施系对上述《方案》的衔接和落实,科技金融“施工图”描摹的“施工路线”更加清晰、落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此前可以设立AIC的银行机构相对较少,AIC在运用股权融资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面向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科创小微企业上仍然“力有不逮”。扩大可设立AIC的银行范畴,或将有效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小微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科技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长期资本的桥梁,不仅降低了创新成本,更通过制度性保障增强了企业信心,成为科技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器’和‘加速器’。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股权投资、债券融资、保险工具等资源,形成‘政策链 资金链 产业链’的立体支持网络。”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仇兆燕 英草卓玛

本报记者 朱艳霞 胡杨 许予朋 杜肖锦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