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安家不再是梦?这份报告给出答案
《在火星买房:太空移民计划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回应了太空移民的宏大计划,对长久定居火星的未来图景进行了全方位探讨。此书的副标题说明它是立足客观现实给出一种评估——既没有全然否定人类迁入火星的野心,也不认同太空移民是当务之急。
作者凯利·韦纳史密斯专注于生物科学研究,她善于从生命体的生存视野进行科普写作。这部书揭示太空生活的可能性,人类应做的漫长准备与要素积累:如科技伦理、太空法律和供应保障。她重视太空技术之外的人性本能、政治博弈与意识形态冲突。换言之,太空定居能否变为现实,最终要看能否解决“人的问题”,即达成新的利益分配与权力平衡。
关于太空的假说与袪魅
太空移民的构想大多建立在假说之上,它们更像是幸福的允诺。“这些想法通常承诺太空移民会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或帮助人类逃离地球的险恶环境。”而作者认为,它们隐含了太空移民可以改变人性、解决终极矛盾的神话叙事。诸如太空可提供新家园,帮助人类逃离灾难;太空移民可迁移重工业,拯救地球环境;太空资源有巨大经济价值,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商品。从改造人性层面看,太空活动还有利于人类团结合作,减少战争。太空旅行有助于形成人类与自然融合的全景效应。太空国家的建立,将对抗地球上一些国家同质化、官僚化的治理模式。然而,它们经不起论证考察,要么无力实现,要么成本惊人,得不偿失。
在我看来,这些假说很可能因果倒置了。“只有在我们已经相处融洽时,才会联合开展太空活动。”只有在已经定居火星时,才能谈及利用。在地球上都无力解决的政治不平等、经济不平衡、军事冲突与争端,不会在月球和火星上凭空消失,相反,还会更加激化。因为,太空“可能的生存区域”更稀缺,譬如月球的永昼峰就占比很小。“如果你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远离地球的国家,那么你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国际法根本不允许这样做。”这或许又是悖论:定居火星上的人为何要遵守地球上的国际法、太空协约与惯例?火星移民完全可以一概不认。但事实是,你需要依靠地球上所属国的支持,依赖地球资源供应,并没有独立的生存权。火星没有大量劳动力储备,就没有自由的前提。
“我们在这里将尽力说服你,大部分支持太空移民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作者要做的就是对太空神话进行袪魅。首先是面对太空带来的生理危机:真空环境的威胁、无处不在的辐射、微重力下的长期伤害。如辐射环境下使生殖细胞的发育不容乐观;微重力侵害下的脆弱骨盆使分娩不再安全;太空出生的新生儿,后续成长充满挑战。这些凶险状况基本断绝了人类繁衍后代的念想。至少,太空生殖应是太空移民的“后手”与保证,而我们对太空医学的认知,远远配不上这种雄心。与此同时,我们缺乏太空对认知影响的长期研究数据,这还是令人担忧。幽闭恐惧症、太空抑郁症、太空精神疾患的风险常被遮蔽,太空心理学急需建设。
改造与重置生存系统
从迁入太空临时定居点到营建永久性家园,有无数疑难需要攻克。空间站、封闭生物圈这类试点实验、系统模拟,与现实太空生活有太大的鸿沟。作者实质是在评述各种“希望的空间”。在每种令人兴奋的可能背后,都会附带令人沮丧的不可能。全书就在希望与幻灭间摇摆。火星对太空移民的吸引力不在于当下条件,而在于未来潜能。好消息是火星上各种化学元素齐全,水和氧相对容易获取,坏消息是大气层非常稀薄、尘暴严重、有毒风化土肆虐。选择火星作为目的地,并非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太阳系其他地方比它糟太多。
在火星买房,实质就像一个反讽。因为全书所论,大多是最低限度的生存,即人类如何在太空保全。“人类在外太空的生存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找到一种方法,使人类和其生活环境能够抵御月球和火星的恶劣气候条件。虽然我们在很多小细节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我们还需要面对两个主要的问题:能源供应和防护措施。”重置闭环生态系统就是总体思路,自给自足的循环将成为必须,甚至进食与排泄要无缝转化。“我们希望能回收一切可能的东西:你呼吸的空气、身体排出的水分、尿液、粪便、脱落的皮肤细胞,还有任何从你身体里排放出的排泄物。”闭环生物圈也是“封闭防护”的要求,火星房产可能是密封容器,防辐射防毒充气建筑,抑或是密封的熔岩管。
事实是,即使能够存活,也不意味着可以移居。因为,人类更需要的是生活与宜居。它理应包含本能欲望、心理需求与精神享受等维度,这些在外太空环境全是奢望。“我们选择的居住环境不仅有毒,还充满了危险和寒冷。在这个新世界里,我们要学会种植蔬菜,养殖食用虫子,还得在喝了甜菜酒的醉意中抵御树皮蝎的侵扰。这就是人类的新黎明。”
更为棘手的“太空治理”
作者不仅是为大量读者科普,更在与技术乐观主义者“辩驳”。她时刻提醒我们要认清太空定居的前提,预见潜在风险。从生理、心理到法理,揭示各种困境。这也体现了此书的论证逻辑:从个体身心条件出发,再到国家政府行为、国际合作与争斗。三者分别对应太空生存、资源开发与未来权力划分。它意味着太空前景同样不可回避社会化与政治化。在很长历史时期,太空依旧是地缘政治现实的角力延伸。另外,太空资源公有化与财产私有化观念,“人类共有遗产”理念与太空领土、太空国家的构想之间,也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从《外层空间条约》到《月球协定》,说明太空治理远比移居更“闹心”。所谓太空法,并没有强大约束力,而且充满漏洞与含混。缔约国可按自身意愿解读。同时,太空强国并不认可其中的条款,通过国内法可将太空资源变为太空财产,将安全区域、保护区“变相”为主权延伸。
此书的意义也在于让人们重思太空研究的首要目标,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向。只有以“目的导向”为准绳,才能确定人类对太空的总体设想——到底是利用太空资源,还是移入太空定居。如果选择前者,你该优先考虑如何运输能源,如果选后者,你应首要考虑改造太空宜居环境,就地解决供应问题。我概括为,这是运送人还是运物资、是想靠地球输血还是在火星造血的路线之争。事实上,人类探索很可能与总体目标关联不大,更多是为了展示国家声望实力。诸多研究并未形成合力,而分散在运输工具(如飞船技术),太空环境(如生态闭环系统),太空资源开发等不同赛道。每种研究都出于不同设想,这恰恰说明人类对于太空,从未形成真正共识。换言之,我们缺乏终极目标,不清楚最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作者对太空新世界的分析务实而理性。科学不能离开展望,现实不能缺少幻想。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对幻想进行分析推演,怎样对未来布局设计。作者的看法是长期主义的——等待良好时机,延迟太空定居。这种渐近构想,是太空现实主义。一方面它认为太空移民并非是几十年就能实现的短期愿景,另一方面它在思考太空新伦理、新规则与新价值如何奠基。这一切并非简单将地球上的准则移置就可实现,它要面临全新预设和不同境遇。
在拖延过程中,或许人类有了其他替代方式,也许会重新思考去火星另起炉灶是否必要。它不只是能否实现的能力问题,也是值与不值的代价问题。人类在地球是否已面临灭绝危机?事实是,“我们伤害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过保护自己的能力”“至少从现在看来,太空定居的益处少之又少,而造成的危机却不计其数”。可行性报告的本质是对效价的估量、利弊权衡与方案比较。显然,作者在书中展示了强大的综述能力,幽默揶揄的口吻与一本正经的论证完美结合,稀奇古怪的设想又关切日常生活。摆事实、说疑难、讲困境,才能想方法、谈未来。这本书显然兼顾了科学的理想、伦理与现实,它关心的是人类的未来。
《在火星买房:太空移民计划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美]凯利·韦纳史密斯、查克·韦纳史密斯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在火星安家不再是梦?这份报告给出答案》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王一
来源:作者:俞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