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血条有多厚?特朗普掀起全球工业大摸底,除了中国都是虚的
我怎么感觉,特朗普再这样搞下去,未来搞不好会变成美国人用一亿条裤子,换中国的一架飞机。
现在特朗普很急迫的要搞制造业回流,不惜给全世界加重税,尤其是针对中国,现10%,再10%,然后34%,现在又要说50%,加一起104%了,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中美脱钩。问题是,以中美脱钩为代价,就能重振美国的制造业么?而且一旦失去了全球产业链的供应,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怕不是只能回来一些很低端的产业,当然美国人民愿不愿意在制衣间干重活,就是另一回事了。
当然,这场关税战背后,显现的不仅是美国的工业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特朗普也掀起了一场全球工业大摸底。
中国敢于第一时间发起反制,倒不是说中国的头有多铁,最关键还是在于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我们的血条很厚,打得起这场反制战,
而其他国家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回应,实际上也就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底子到底有多厚。
比如说越南和印度,都被称为是新崛起的制造业国家,甚至被认为是下一个中国,但你看,特朗普关税以来,越南马上说要用零关税来谈条件;印度这边呢,各种论证特朗普关税对自己没影响,有些自欺欺人了。至于欧洲这边,一堆老牌工业国家,口头上倒是很硬气,说要反制,但也就是准备给280亿美元的商品加关税,与欧盟对美国将近6000亿美元的出口额相比,九牛一毛。从这些,其实也就能反映出印度、越南以及欧盟的真实工业实力了。
再看美国自身,特朗普政府以为用关税大棒就能倒逼制造业回流,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 —— 现代工业体系早已不是靠简单的政策补贴就能重建的。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化浪潮中选择了效率最优解:高端芯片、航空航天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留在本土,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洼地转移。如今强行扭转这一进程,即便部分企业迫于压力回到美国,也会面临劳动力成本高企、配套产业链缺失、原材料供应链断裂等问题。比如苹果曾尝试在本土生产部分型号 iPhone,最终因成本过高、良品率低而放弃;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和效率,至今仍是美国本土工厂难以企及的标杆。这种 “逆全球化” 操作,本质上是用政策扭曲市场规律,最终只会让美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价格优势,让美国消费者为虚高的本土制造买单。
反观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不仅是 “抗压盾牌”,更是 “反制长矛”。当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光伏产品加征关税时,中国能迅速在锂电池、多晶硅等核心原材料端形成技术和产能壁垒;当美国试图封锁高端芯片时,中国的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虽面临挑战,却能在成熟制程领域实现突破,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加速国产化。这种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策略,背后是全产业链协同作战的底气 。从稀土开采到精密加工,从基础材料到终端产品,中国能在多个产业环节形成 “替代闭环”,让美国的关税制裁效果层层衰减。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 14 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内循环的韧性足以对冲部分外需萎缩的压力,这是越南、印度等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难以复制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