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恩思创始人李耀:“成都造”手术机器人绘就普惠医疗新版图|致敬2024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全球首台经口手术机器人的诞生地,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公司。三个月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主任陶磊,跨越5000公里成功完成全球首例AI 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柔性手术器械穿过患者口腔,以亚毫米精度为一位喀什伽师县的患者成功实施声门区肿瘤切除术,全程无创零出血。
这项突破性技术的缔造者,正是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科学家、博恩思公司创始人,李耀博士。
医用机器人已成为现代医疗体系革新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制造”创新力量,正用硬核科技重新定义“生命至上”的价值刻度。深耕医学机器人8年,1760枚零部件、300余项国内外专利,“成都造”AI 手术机器人,填补了喉部声门区机器人手术的技术空白。
“机器人手术突破头颈瓶颈,具有划时代意义。”李耀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不仅是机器人技术突破的见证,更是人工智能领域崛起的标志,手术机器人未来将应用于更多高难度手术。
博恩思创始人李耀
一场跨越时空的
医疗“革命”
根据Statista行业统计报告预计,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从2023年90亿美元到2027年增长到1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15%。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医生,留学时看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于是决定回国创业深耕手术机器人行业。”2016年,李耀完成斯坦福大学深造,回国创立博恩思。
“成都关怀包容的创业氛围,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与关心对初创企业来说,就像种子遇到了沃土。”李耀说。
作为成都高新区“蓉漂计划”团队,李耀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疗机器人领域的世界级难题:具身智能算法实现0.1毫米控制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全球首创低带宽远程手术系统,成功完成上海至喀什5000公里超远程手术;AI辅助手术系统将手术出血量缩减到1ml。目前,博恩思已获批309项全球专利,核心技术国产化率100%。
破局“达芬奇垄断”
走上中国科技的普惠医疗之路
达芬奇单台设备高达2500万元人民币,博恩思给出了“中国方案”——设备成本降至1/3,单次手术成本降至1/5。普惠医疗的背后,是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既能满足各级医院复杂的模块化配置需求,也可为医生提供持续升级的控制系统。
“真正的颠覆是让基层医院的医生也能够开展高难度手术。”李耀向封面新闻记者解释道,手术机器人并非针对高端医疗设计,而是致力于手术技能的普及与手术操作的安全提升,解放提高生产力,普惠患者需求,改变医疗资源分布。
通过创新技术实施超远程手术,成功运用大模型技术及亚毫米级器械控制,突破带宽限制,创造了AI外科的全新探索。李耀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多项核心技术,包括多模态数字孪生技术(视频、语音及力反馈),保障了低带宽环境下远程手术的实时性和安全性。
“具身智能 ”战略
从外科到全球创新链
320次飞行、55万公里——两年的飞行记录。
作为硬科技创业者,2024年博恩思“出海”版图已覆盖三大洲:在印度,与最大医疗集团MAX Hospital合作完成注册临床验证;在德国,与阿莎芬堡医院建立起首家中德医学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在美国,与哈佛医学院合作开发首个实时机器人“手术大模型”。
目前,博恩思已在全球布局309项授权专利,覆盖智能算法、力反馈、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产权壁垒,为应对国际技术竞争提供充分的保障。
“我们正在见证AI医疗的范式革命。”李耀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博恩思已突破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的深度融合,通过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将手术视频、语言信息与机器人控制技术紧密结合,这将对具身智能(如人形机器人)在更广泛的人机交互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突破正是从成都这块创新的土壤中所诞生的!”
当被问及对希望投身硬科技领域的年轻人,有哪些建议分享?李耀给出几个关键标签:以需求为中心、坚持创新、跨学科融合、国际视野。
“医学机器人涉及机械工程、人工智能、临床医学等多学科。我们不断打破学科边界,学习AI算法同时深度理解临床痛点。”李耀说到,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解决实际需求,协同政策、产业与临床资源,坚持全球化视野。“科技创业是一场马拉松,唯有专注与坚持,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实现‘领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