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壳娃娃”的破壳人生:从小心翼翼到肆意奔跑
4月17日是第37个“世界血友病日”。脆弱是公众对于血友病患儿的第一印象,但在武汉同济儿童医院,这群“带壳娃娃”正靠着医学进步和自身的勇气,逐步挣脱疾病的枷锁,拥抱身心都无羁的正常生活。
“世界血友病日”海报
血友病孩子也能正常生活了。
19岁的小夏(化姓)是被血友病紧紧束缚的少年。9个月大时,父母发现他身上总是莫名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的瘀斑,医院的诊断如同一记重锤——B型血友病。自此,小夏的生活被凝血因子填满,每周一次的注射,依然无法阻止皮肤黏膜间断出血。3岁时,他的右踝关节也开始出血,哪怕只是多踮脚都会疼痛难忍。妈妈为了保护他,无奈限制了他的一切活动,可即便如此,随着疾病的进展,小夏还是患上了关节炎,疼痛如影随形,且愈发剧烈。2023年,得知有新的治疗方式后,小夏父母坚定地想让他试一试。
小夏成为新疗法第一个“吃螃蟹”的孩子。当时,17岁的小夏身高已有1.73米。2023年7月,同济儿童医院完成国内首例青少年B型血友病基因治疗,同批共5名12—17岁的患儿入组。传统注射凝血因子如同“体外输血”,需终身依赖;而基因治疗则是在“体内建厂”,通过基因载体修复缺陷。
“基因治疗后3天,凝血因子水平就达标了。”同济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胡群教授表示,小夏平均因子活性从治疗前的不到1%提升至40%左右,足以避免自发性出血。如今的小夏,每天都会打篮球1小时。他感慨:“终于能像同学一样自由奔跑了。”
胡群介绍,接受基因治疗的5名青少年体内凝血因子水平稳定提升,最长观察期近两年,他们已脱离注射凝血因子,并未出现自发性出血,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同济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阳光学校
“带壳娃娃”被“凝固”的童年。
小夏的童年也是无数血友病患儿童年的缩影,他们的记忆里都有针头和瘀斑,所以也被称为“带壳娃娃”——脆弱、敏感,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
这种病大多“重男轻女”,因为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99%的血友病患者是男孩。目前,我国登记的4万名血友病患者中,1/3是18岁以下的孩子。“多数患儿在学步期或新生儿期出现症状,比如脐带出血不止、肌肉注射后血肿等。”胡群教授回忆,曾有患儿因接种预防针,扎针处肿胀如鸡蛋,这才揭开疾病的面纱,而轻度患者可能在摔跤、手术时发现异常,重度患儿从小就被反复出血困扰,膝盖肿得像气球、走路一瘸一拐,甚至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胡群教授介绍,为了预防出血,患儿需要每周2-3次注射凝血因子,剂量随着患儿体重增长而增加。年龄小的患儿血管细如头发丝,家长得学着在家打针,手上、脚上、胳膊上全是针眼。为解决血管通路问题,有的患儿还得在身体里装PICC导管或静脉港,夏天不敢穿短袖,怕同学看见。胡群说:“打了十几年针的患儿,心理上早就给自己套了个‘壳’,不敢跑、不敢跳。”
技术进步让他们“破壳”重生。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的“种子”正在发芽:国内首款B型血友病基因药已获批成人使用,儿童数据还在长期观察;A型基因治疗也在成人中试验,未来会逐步覆盖儿童。
与此同时,传统治疗也在进步:长效因子让打针频率从每周3次减到每周1-2次;而非因子药物半衰期长,且皮下注射不用找血管,家长在家就能操作。医疗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不仅提升了患儿的生活质量,更是对生命尊严的终极呵护。
但胡群更担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因担心出血,患儿常被限制运动,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如同禁区,许多患儿被贴上“易碎品”标签,这对于孩子来说影响巨大。
“团队在随访问卷中设置心理健康部分,‘轻松、开朗、感谢’是经常看到的反馈,可以看到治疗前后患儿及家长在心理上的明显变化。”胡群介绍,打破了频繁注射、限制活动的“壳”后,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奔跑、跳跃,心理状态积极了许多。
如今,对患儿而言,脱“壳”不仅是摆脱针头和出血恐惧,更是打破心理枷锁、拥抱平等生活的勇气。对于患儿家长,胡群建议要抓住预防治疗。“对儿童青少年患者而言,尽早地预防治疗能最大程度保护关节,避免残疾,也为后续新疗法奠定基础。”胡群说,对于可能携带血友病基因的育龄家庭而言,应加强产前筛查,通过基因检测及试管婴儿等方式降低患儿出生率。“带壳娃娃”的“壳”,不是脆弱的标签,而是暂时的保护。随着医学的进步、社会的关注,患儿正在逐渐“破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