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特朗普打响关税造成经济波动,美经济学家却甩锅中国:全球化“危害”源于中国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全球180余个国家的5000余种商品加征“对等关税”,引发国际社会强烈震动。

这一政策不仅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混乱,还导致纳斯达克100指数更是下挫3.04%或572.58点,美元信用危机进一步显现。

在此背景下,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经济学教授凯尔·汉德利(Kyle Handley)撰文指出,美国部分群体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归咎于中国,实则源于美国自身对全球化的认知偏差。

这种偏差既掩盖了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历史根源,也忽视了科技革命与利益分配失衡的结构性矛盾。

全球化本应是一场多边共赢的进程,但美国的“甩锅”逻辑正将世界推向分裂的边缘。

认知偏差:美国对全球化的历史误读与选择性失焦

美国对全球化的误读,首先体现在对制造业衰退的归因偏差上。

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制造业岗位便因自动化和技术进步持续减少,这一趋势在70至90年代达到高峰,远早于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然而,美国舆论却将矛头指向“中国冲击”,认为中国廉价商品冲击了本土产业。

汉德利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即便美国与中国完全脱钩,制造业岗位的流失仍不可避免,因为“岗位消失的本质是技术替代,而非国家竞争”。

这种选择性失焦的背后,是美国对全球化“单维度叙事”的依赖。

上世纪80年代,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自由贸易能为美国带来“净增益”,但未充分预见产业转型的复杂性与阵痛期。

当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时,美国未能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反而将矛盾外化。

美国高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全球化中蓬勃发展,但这些领域的红利并未惠及传统制造业工人,导致社会分裂加剧。

这种认知偏差,实则是美国未能正视全球化动态本质的体现。

利益分配失衡:美国国内矛盾的全球化转嫁

全球化在美国的困境,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国内利益分配的结构性失衡。

过去三十年中,美国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全世界创造的财富有82%到了最富有的1%人口的口袋里,而较为贫穷的那一半人的财富并未见增长。

金融资本的全球逐利加速了产业外迁,华尔街与跨国公司的利益绑定,使得美国普通劳动者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铁锈地带工厂的凋敝、底特律人口的锐减,均是这一矛盾的缩影。

面对内部矛盾,美国政客选择将责任转嫁给中国。

特朗普的“雇美国人、买美国货”口号,看似回应工人诉求,实则通过关税战掩盖政策失效。

例如,以15.5%的税收,还假设50%的税后所得将用于在2018 年回购股票,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与劳动者的对立。

这种“政治甩锅”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导致全球贸易规则遭受破坏。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因美国阻挠陷入瘫痪,多边主义框架岌岌可危。

多边主义的重构:全球化不可逆趋势下的中美角色调整

尽管美国逆全球化政策频出,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已不可逆转。

中国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崛起,证明了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升级参与全球分工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美国若坚持贸易保护主义,或将加速美元霸权衰落。

从2022年4月起,中国的美债持仓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且总体呈减持趋势。

2025年1月,中国增持18亿美元美国国债,显示国际社会对单边主义的抵制。

中美关系的未来,需建立在重新定义全球化规则的基础上。

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加征关税是“战略错误”,非但无法遏制中国发展,反而阻碍全球气候合作。

中国则通过扩大内需、完善社会保障网络,探索“以消费驱动转型”的新路径,为全球经济再平衡提供方案。

若美国能摒弃零和思维,与中国在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领域深化合作,或能重塑全球化的包容性价值。

结语

全球化从来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各国适应技术变革、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

美国将自身困境归咎于中国,既是对历史的误读,也是对未来的短视。

从铁锈地带的衰落到美元信用的动摇,美国的问题根源在于未能妥善应对产业转型与社会公平的挑战。

当前,多边主义虽遭冲击,但中国与欧盟等经济体仍在推动区域合作与规则创新。

全球化不会因美国的“掀桌”而终结,唯有正视自身矛盾、拥抱动态调整,才能在这场变革中重获竞争力。

参考资料

中国政府:《共和国的足迹——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联合早报:《周四美市盘前小幅回弹 聚焦关税战对超微影响》

中财网:《2月份中国增持美债!胡锡进:A股请不要被特朗普团队骗了》

环球网:《美经济学者:一些美国人把全球化“危害”“甩锅”给中国,根子在于美国自己对全球化认识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