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丨波音首季亏损收窄逾91,证实中国因关税拒收飞机
关税高墙下的波音737 Max:中美贸易战的“空中博弈”
一架机身喷涂厦门航空标志的波音737 Max从浙江舟山飞向美国西雅图,机翼掠过太平洋上空时,留下一条隐形的裂痕——这不仅是中美航空产业链的断裂,更是两大经济体关税战蔓延至高端制造业的缩影。波音CEO凯利·奥特伯格(Kelly Ortberg)的公开表态,揭开了这场“空中博弈”的残酷逻辑:125%的关税如同一堵高墙,将价值5,500万美元的飞机硬生生抬价至1.24亿美元,逼得中国航司集体退单。
▍财务回暖与市场塌方:波音的“冰火困境”
波音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亏损收窄91%、交付量激增60%的数据背后,藏着致命危机。中国市场曾是波音全球版图的“黄金拼图”——2018年,中国采购量占其全球交付量的20%,仅737 Max系列便有逾百架订单。然而随着关税战升级,波音不得不将原定交付中国的飞机调转航向,转售印度、中东等市场。
“航空公司对波音的需求仍然旺盛。”奥特伯格的自信掩盖不住隐患: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未来20年中国需新增8,700架客机,占全球需求总量的25%。失去这片市场,无异于在空客和中国商飞的夹击下自断一臂。
▍“关税算术”击碎产业链:舟山工厂的尴尬漂流
中国舟山本是波音本土化战略的“样板工程”,这座耗资3.5亿美元建立的737完工和交付中心,如今却陷入尴尬——两架已完成组装的飞机被迫返美,车间生产线逐渐冷清。关税战的冲击波穿透整条产业链:一架737 Max约30%的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商,而中企生产的钛合金锻件、复合材料舱门早已嵌入波音的全球供应链。
“这不是简单的买卖问题,而是技术依赖与政治风险的博弈。”航空咨询机构AeroDynamic Advisory分析指出,中国反制措施可能触发“回旋镖效应”——若中方限制航空零部件出口,波音生产线或将面临更严重的卡顿。
▍替代者崛起:C919与空客的“双面夹击”
当波音飞机调头返航时,上海浦东机场的另一侧,中国商飞C919正加速交付。这款国产大飞机已斩获1,200架订单,尽管其发动机、航电系统仍依赖欧美技术,但政治采购的推力不容小觑。东航、国航等企业近两年采购清单明显倾斜:2023年空客在华市场份额攀升至54%,而波音跌至不足10%。
网友“航空观察者”在社交媒体评论:“波音教会中国造飞机,现在徒弟要用师父的技术抢市场了。”这句调侃背后,是全球化退潮下技术转移的悖论——波音曾通过合资项目培育中国供应链,如今却面临“技术反噬”。
▍贸易战的“无解方程式”:谁能承担万亿代价?
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曾警告:“中美经济脱钩如同核弹互毁。”波音困局验证了这一预言:关税战四年间,美国航空制造业损失超300亿美元就业岗位,中国民航扩张计划因飞机短缺被迫放缓。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规则撕裂——WTO框架下的航空贸易协定形同虚设,企业不得不在政治博弈中“走钢丝”。
“当自由贸易沦为地缘筹码,全球产业链只会变得更脆弱。”国际战略研究所专家指出,波音事件或将成为贸易战升级的转折点。而网友“云端经济”的提问引发共鸣:如果连波音和空客都要选边站队,全球化还剩多少空间?
(您认为波音能否找到中国市场替代方案?中美航空博弈会如何重塑全球供应链?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