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家电企业一季报隐藏的产业秘密
过去几年让很多家电厂商最担心的事情,在今年以来的一线市场上终于发生了。对于产业来说,家电“国补”政策的推出及持续实施,不只是激活并透支大量消费需求,使其向大企业身上集中,还将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竞争直接“拍死”在沙滩上。
华辛 撰写
最近的一周,美的、海尔、格力、海信、长虹等主要家电上市公司2025年一季度财报陆续发布,再次见证家电产业“马太效应”加速上演,也表明家电“国补”政策正助力更多头部企业实现市场和消费抢夺及激活。
那么,在上述家电上市公司一季报成绩背后,又释放出今年家电市场竞争与发展的哪些变局、拐点信号?对于家电厂商来说,下一阶段又如何应对持续多变的市场竞争,以及快速恶化的商业格局和消费趋势?
三巨头与新一线的对阵
具体看来,主要头部家电上市公司中,美的、海尔、格力被视为三巨头阵营,而海信、长虹则是新头部阵营。
2025年一季度,美的集团营收1278.39亿元,增长20.49%;净利润124.22亿元,增长38.02%。海尔智家营收791.18亿元,增长10.06%,净利润54.87亿元,增长15.09%。格力电器营收为415.07亿元,增长14.14%;净利润为59.04亿元,增长26.29%。
由于美的集团目前拥有5大事业群,除了家电还有机器人、能源、楼宇、医疗、物流等业务,但营收和利润的增速,在三巨头阵营中实现领跑,说明主业经营质量、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同时,三巨头的利润增速全部高于营收增速,表明市场规模基本定型之下,企业必须要寻找并构建有质量的增长引擎,特别是套系化、方案化的调结构,占比提升。此外,三巨头都在加速全球化的经营格局拓展,以及寻找多品类、多业务和多赛道的发展引擎打造,其中海外的自有品牌本土化已经是经营的标配。
海信与长虹,被认为是新头部企业。两家企业最近几年来,一直在谋求营收规模和经营品类的扩张,加快在家电产业的“规模做大和实力做强”。
2025年一季度,海信系两家家电上市公司,白电为主的海信家电营收248.38亿元,增长5.76%;净利润11.27亿元,增长14.89%。海信视像营收133.75亿元,增长5.31%;净利润5.54亿元,同比增长18.61%。可以看到,海信两家上市公司,利润增长高于营收增长都是近3倍,表明企业没有选择参与一线市场的内卷拼低价,而是选择经营质量的保障。但是,在没有足够大的规模支撑下,企业的盈利空间受限,海信的净利率较三巨头相比,差距在一倍以上。
作为长虹控股集团旗下家电、设备等主业务平台,四川长虹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268.37亿元,同比增长12.89%;净利润3.45亿元,同比增长96.68%。整体经营质量出现了显著改善,特别利润增速优于营收增长,基于内部管理和外部竞争的提质增效开始发力。当然,与三巨头相比,长虹的家电业务营收和利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海信家电业务相似,都必须要“抓住核心品类、守好规模基本盘、提升多品类协同竞争”。
新格局与新矛盾的冲突
不管是美的、海尔、格力加快多业务扩张和海外市场拓展,甚至频频上演资本并购加速拓展,还是海信、长虹等瞄准家电业务的上升通道清晰、空间明确,均说明在家电产业新一轮“洗牌重组”背景下,有实力、有基础、有沉淀的家电企业,机会仍然是多于挑战。
在家电圈看来,今年一季度上述家电上市公司的财报中,隐藏着不少的产业变革和企业经营的秘密。
行业维度,主流消费加速向品牌企业的高品质、性价比产品集中,很多中小厂商的特价机也乏人问津;大企业在这一轮行业调整期,掌握的市场空间和话语权,明显占据更大优势,但对于中小企业需要找到更适合的模式、空间和路径。
企业维度,拼低价、内卷式竞争正在从国内卷到海外,所有厂商走到了赤膊上阵“刀刀见血”的阶段,不只是通过淘汰大量中小企业抢蛋糕,接下来还要干掉一些大企业才能腾出更多机会,重整是无法避免的企业变局。
用户维度,货比三家不吃亏,低价之外还要比品牌影响力、产品性能、购买体验、送货安装等各种要素。很多企业的“一招鲜”和“单打独斗”,在主流用户面前直接被淘汰了,赢得用户的不再是企业想象的那些老套路,而是要迎合需求的新招数。
商家维度,不管是大品牌运营商,还是大平台加盟商,所有家电经销商当“甩手掌柜”的时光结束了,面对变化的市场、消费和激烈的竞争,所有商家必须要亲自上阵,不只是当营业员卖货,还要当服务员安装、维修。因为,经营所有的家电品牌,商家都不能像过去那样“肯砸钱”和“能砸钱”就能经营,必须要靠找到用户、赢得用户,实现零售出货才能活下去。
都说,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接下来的市场竞争、消费需求和发展格局,家电企业和商家们,必须要做好足够的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局面,从容淡定去应对!
声明:家电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