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居民年阅读量达22本 深圳阅读浓度如何炼成
2025全民惠读季首日,深圳书城中心城。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3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5》近日发布。其中,“深圳成年居民年阅读量达22本”等数据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深圳何以拥有如此高的阅读浓度?深晚记者调查采访发现,这一数字背后,是城市文化基因、政策设施支撑与价值追求驱动的多重合力。
连续10年推出
“城市文化体检报告”
《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十年,犹如一份“城市文化体检报告”,通过数据积淀,清晰勾勒出深圳全民阅读的立体化发展路径。《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深圳成年居民年阅读量达22本,呈上升趋势,其中电子书12.42本、纸质书9.21本,日均手机阅读时长70.45分钟,电脑阅读103.17分钟,较上年大幅提升,电子阅读器使用时长近两年趋于稳定,为61.62分钟。
“深圳是全国唯一拥有城市级阅读指数的城市。市政府连续10年从宣传文化基金中拨款进行阅读投入监测,始终采用科学方法评估投入与居民阅读行为的关系。”深耕数字出版与阅读领域多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晗认为,深圳正以独特的阅读生态诠释着“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精神。
随时随地可读
阅读推广转为全民参与
“阅读”是深圳的文化基因,深圳以开放包容重构着阅读版图。夜幕降临,深圳书城中心城24小时书吧“永不打烊”的灯光映衬着CBD的车水马龙;市民在福田借书,可在龙岗归还,在南山参加活动,罗湖积分通用。“深圳提供了随时随地可找到的阅读空间,让市民深夜也能沉浸在阅读中。此外,利用碎片时间自我提升变得异常方便。”曾因阅读登上央视的深圳快递员袁石剑是深圳各大图书馆、书城、书吧的“老朋友”,正是深圳创造的便捷阅读条件,让他得以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
政策设施与立法保障编织出了覆盖全城的知识网络。自2000年起,连续举办了25届深圳读书月。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图书馆之城”建设,2009年,“统一服务”正式启动,截至2024年底,深圳共有1201个服务网点(包含879家公共图书馆、322台自助图书馆)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与此同时,2016年4月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为全民阅读立法;连续十年,在“4·23世界读书日”发布《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3年相继发布了《深圳市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工作实施意见》《深圳全民阅读进基层、进系统、进机关、进一线、进场所行动计划》。
民间阅读组织
成深圳全民阅读重要推手
民间阅读组织与政府部门良性互动,是深圳全民阅读不断发展、阅读浓度逐年攀升的又一原因。从自发、民间、线下的小型书友聚会到如今遍地开花的社会阅读组织,它们已成为深圳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是深圳全民阅读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拥有各类民间阅读组织超过100个,活跃度较高的占一半左右。
阅读量常年领跑
是一座城市创新的发动机
工作日早高峰地铁上,电子书翻页声不时响起;午休时分,白领们走入有声书吧扫码听书;周末,书吧里咖啡香随着书页翻飞,自习区传来笔尖沙沙声,活动区上演名家作品读书会……这样的场景,是深圳人的生活常态。快节奏与慢阅读中,鹏城将碎片时间转化为思考与学习的养分。
“去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干就对了》,从中了解了许多工作中实现业绩增长的关键步骤、管理基础、目标策略等内容。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从主管晋升为店经理,是阅读助我突破职业瓶颈。”袁石剑这样总结阅读对其的深刻影响。“阅读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应通过阅读更好地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确保阅读服务于人的终极目标。”深圳市优秀阅读推广人李迪说。
数据显示,深圳图书馆2024年正常借阅行为中借阅量第一的读者为1078册次,图书馆之城全年借阅量最高的读者为2368册次。《2025年深圳“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显示,市民读者的阅读偏好呈现多元融合特点,文学类图书借阅量常年领跑,科技类书籍外借量也在不断上涨。书单背后藏着这座城市的雄心壮志,阅读不断刷新着城市的创新发展边界。“城市在物质层面上的发展,其核心是创新,因此,无论是文化创造还是科技创新,一个城市要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与世界握手,就必须从阅读开始。很难想象没有书香、没有阅读氛围的城市何来旺盛且庞大的创新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王京生看来,阅读贯穿了深圳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发展的始终,通过阅读熔铸了深圳强大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