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 | 深挖广东非遗产业潜力,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本报评论员 陆跃玲
4月30日,“创建助力‘百千万’·文明乡风润南粤”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州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举办,并同步举办乡村非遗文化集市、“百千万工程”主题摄影展。50个特色摊位、近百位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用美食、技艺和潮玩,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户外广场精彩上演。
2025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之年。三年来,广东在推动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产业集群加快集聚、园区载体全面提升、特色优质产业发展壮大、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城乡风貌连线连片提升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正成为激活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
广东具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粤剧、舞狮、陶瓷、英歌舞、赛龙舟等等,总能成为刷频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揭阳普宁市泥沟村英歌队演出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作品《盛世雄风》,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的一群学生带来了诗歌朗诵,来自全省各地的乡村演艺达人用歌声唱响豪情,广州市龙狮协会献上少年狮舞表演……多场“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文艺表演赢得阵阵喝彩。
非遗不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更是潜在的经济增长点。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节庆活动等非遗特色产业具备多重优势:首先,在一些领域工业化产品同质化的当下,非遗的独特性和文化附加值能形成市场卖点。其次,非遗产业链具有延伸性,可向旅游、文创、教育等领域拓展,形成“非遗 文旅”“非遗 电商”等新模式。此外,非遗产业还存在就业包容性,可方便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参与,助力家门口增收。
如何将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硬支撑”,是接下来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中,需深挖各地非遗的独特基因,形成“文化辨识度—产业附加值—经济可持续”的良性循环。通过创造性转化,使非遗文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纽带,让非遗从“纸上名录”,真正转化为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