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卫生“上海答卷”惠及更多市民
上海作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顶级医院林立,城市建设“顶天、立地、强腰”的医疗格局,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健康医疗服务。近年来上海医疗不断推出新政,从“接地气“的社区卫生改革、智慧医院落地,到“高精尖”的医疗科技成果突破,书写一张健康卫生的“上海答卷”。
专家号源下沉,构建科学合理诊疗秩序
古稀之年的何女士查出甲状腺结节有恶变可能,她在家庭医生、静安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卢万琪这里就诊,卢医生看了何女士的情况,为她预约第十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房林教授的专家门诊。何女士顺利就诊开刀,不日出院,逢人便夸,“社区服务真的周到便捷,解决了我的健康大问题!”
自去年四月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在全国率先推出新政:全面实施二三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促进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让家庭医生有能力、有动力“小病当能手、大病当参谋”。新政赋能家庭医生,释放基层卫生服务红利。
据统计,目前上海共有家庭医生7000余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诊治病种达119种,平均配备药品达1100种。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到二三级医院的患者,如在签约组合内医疗机构,上级医院还可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三优先”政策。
越来越多像于老伯这样的市民,选择首诊在社区,与家庭医生成为好朋友。据统计,去年一年上海家庭医生签约门诊量近30万人,老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就医更有序、更便捷,75.6%的签约重点人群就医相对集中在“1 1 1”签约组合的医疗机构。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同时透露,通过号源下沉等一系列举措,社区顺利地将疑难杂症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而上级医院已诊疗的患者,进入术后康复阶段,也没必要长期住在大医院里,向下转诊到基层医疗机构,由此形成更科学合理的诊疗秩序。
看得见摸得着,智慧医院升级就医体验
市民李女士来到市一医院就诊,打开手机上支付宝上的“公济小壹”提问后,相关语音就诊建议和挂号信息便被推送至屏幕。完成挂号后,李女士继续询问当前候诊信息,语音与文字提示:“当前您需要就诊,前面排队4人,当前叫号66号,地址位于7号楼1楼B区眼科检查一区。”点击屏幕上大大的“院内导航”后,手机实景AR导航路线实时呈现。这样的场景,正成为越来越多上海市民就诊时的真实体验。
打造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智慧医院”,一个个依托数字化的“未来医院”已浮出水面。2021年上海印发《关于印发〈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市医疗机构持续推进“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谨慎探索。
近年来,上海持续开展“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1.0、2.0和3.0场景建设和落地应用,聚集服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再造,成功打造了许多提升患者就医便捷度的服务应用场景。这其中包括精准预约、智能预问诊、医疗付费“一件事”、智能院内导航、电子病历卡服务等,进一步整合和串联这些便民应用场景,降低数字鸿沟,切实为人民群众带来就医便捷,提高满意度。
“让百姓感受智慧医院建设带来的数字红利,是政府工程,也是医院多年来的办院宗旨和目标。”市一医院信息处处长傅春瑜如是说,“化被动为主动”,让患者从诊前预约挂号、在线取号,到诊中院内导航、排队叫号、扫码支付,再到诊后的报告查询、用药事项等线上服务可“一站式”串联,获得“虚拟陪诊、现实感知”的就医服务。
攻克疑难杂症,重点建设临床研究队列
甲胎蛋白升高是早期肝癌的重要指标,但仍有40%的肝癌患者这一指标显示阴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构建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其灵敏度相比甲胎蛋白提高30%,对于极早期肝癌(直径<2厘米的诊断率可达到88%,相比磁共振诊断可提前18个月出现阳性。如今这项成果已转化为国际首个肝癌miRNA检测试剂盒,全国数十万人次应用。
让更多医学科研转化成果“破土而出”,真正造福于民,上海加大专病队列重点优势项目投入力度,通过加大对重点优势项目的投入力度,安排资金支持40个面上重点项目,进一步发挥好队列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临床研究对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记者了解到,临床研究专项面上项目重点资助方向,以临床与疾病预防控制的热点和重大问题临床研究为主,且须将临床队列建设列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并鼓励多单位和专病专科医联体协同,优先支持依托已建在建的专病队列库开展的研究项目。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一系列规划举措,旨在通过3至5 年的持续滚动建设,能形成30个左右稳定发展和有引领作用优势项目,带动临床研究和队列库规范建设,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转化创新成果,为上海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撑,真正让科技改善人类健康。
《健康卫生“上海答卷”惠及更多市民》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