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论见黄河口丨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东营如何让生态“活”起来

五一假期,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绩单:123.28万人次游客涌入这座生态之城,车辆通行量激增87%。面对这波“泼天流量”,东营以生态资源为基底,以创新治理为支撑,以科技赋能为杠杆,探索出一条“流量变现”的可持续路径。

黄河入海口的大河息壤、万鸟翔集,曾是游客眼中的“静态风景”。但东营文旅的破局之道,恰恰在于打破“远观”的桎梏——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动态IP”。

在红滩湿地,游客不再只是举着相机拍摄候鸟,而是穿上防水服踏入滩涂,在向导指导下“赶海拾贝”;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推出“鸟类观测师”体验项目,游客通过专业设备观察丹顶鹤繁育过程,数据同步上传至生态保护数据库。这种“体验即保护”的模式,既让游客获得深度参与感,又为科研反哺资源,形成生态保护与旅游收益的良性循环。

当全国多地因游客激增陷入“停车难”“如厕难”的窘境时,东营却以精细化治理构筑起文旅服务的“护城河”:机关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停车场、潮汐车道动态调节车流、2000名志愿者下沉一线充当“文旅管家”……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东营将文旅服务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系统。通过大数据监测,管理部门实时掌握景区人流热力分布,提前预警疏导;市场监管部门对餐饮、住宿价格波动实施“红黄蓝”三色预警,防止假日经济演变为“宰客经济”。这种“未诉先办”的治理思维,让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态之美,更是城市管理的温度与效率。这些‘隐形服务’比美景更让人安心。

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来不是景点间的单打独斗,而是整座城市治理体系的协同作战。

在草编非遗工坊,老手艺人与3D建模师正联手打造“数字草编博物馆”:游客扫描实物展品二维码,即可在手机端观看编织技法AR演示,还能定制虚拟草编艺术品作为数字藏品。这种“物理空间 数字孪生”的模式,让传统非遗的销量同比提升63%,更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东营市美术馆的“黄河入海流”VR艺术展,则将生态与文化深度融合。观众戴上VR设备,可以“站”在黄河与渤海的交汇处,目睹河海相拥的磅礴气势;转身进入虚拟非遗市集,与AI生成的古代盐商对话,购买数字化复刻的吕剧脸谱。这种虚实交织的体验,不仅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更重构了文化传播的逻辑——当非遗技艺从“橱窗里的标本”变成“可交互的故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便有了破圈的可能。

东营的探索证明,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绝非简单的“靠山吃山”,而是一场涵盖产品创新、治理升级、技术融合的立体化变革。当“赶海拾贝”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当潮汐车道化作城市善治的缩影,当草编技艺在数字世界获得新生,文旅融合便超越了经济账本的意义,成为一座城市对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治理智慧的集中表达。

未来的东营,或许不必执着于游客数量的指数级增长,而应更关注如何将“流量密码”转化为“留量生态”——让每位游客带走的不仅是手机里的九宫格照片,更是对黄河文明的深度共鸣,对生态城市的持久向往。(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