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倒戈:特朗普的贸易战,掏空了“粮仓”、清空了“票仓”
“我们不是棋子。”
这是来自艾奥瓦州农田的一句哀鸣,也是一场政治豪赌正在土崩瓦解的征兆。曾在2024年大选中将选票毫不犹豫投给特朗普的中西部农业州,如今正被他的关税政策逼到了悬崖边。
这一次,倒下的不只是大豆,还有特朗普苦心经营的“票仓”。
粮仓深陷:从支持到反噬
在美国农业版图上,艾奥瓦州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地带。这里96%的土地可耕,盛产玉米、大豆、鸡蛋、猪肉和牛肉,素有“美国粮仓”之称。而这片肥沃土地上的农民,在2024年大选中率先表态,成了特朗普政治布局中的急先锋。
但风向变了。
2025年春,中美贸易战加剧,反制关税的火力打在了农业腹地的心脏。这些本就对国际市场依赖度极高的州份,在关税封锁下几乎无路可退。因为玉米与大豆几乎是唯一的营生选择,农民早已没有“B计划”。
Trent Kuhn 是艾奥瓦州的农民,他的话直白得像一把刀:“不管你是大庄园主还是小农户,关税都是赤裸裸的打击。”他说,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现在却被挡在关口之外,“再不想办法,连下一季的种子钱都凑不齐。”
数据刺骨:农民在下沉,白宫在喊口号
美国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向全球出口了1974亿美元农产品,其中对中国出口约200亿美元,一半是大豆。而这些出口,支撑着美国境内多达125万个工作岗位。
换句话说,中美农产品贸易关系,早已不是地缘政治的点缀,而是农民钱包的命根子。
特朗普不肯松手,中国自然也没再惯着。根据统计,美国对中国大豆市场的份额,从2016年的40%,跌到2024年只剩18%。与此同时,中国从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进口量激增。仅在上周,中国就从巴西采购了40艘货轮,折合240万吨大豆,几乎等于一个月的进口量。这批货将在5月至7月陆续到港,接管美国农民原本依赖的市场份额。
Caleb Ragland,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的CEO,已经不再拐弯抹角:“我们快撑不下去了。现在种一亩地的成本,比收成还高。照这样下去,很多农民都会破产。”
经济反噬,政治危机临近
经济压力终将转化为政治后果。这一点,艾奥瓦州的地方官员比谁都清楚。按照目前节奏,2026年11月的中期选举,共和党能否保住国会优势,悬了。
而特朗普这位“老东家”,正因为捞金心切和关税冲动,把自己曾经最铁的支持者推向了愤怒的反面。
事实上,农业的打击并不是今天才开始。早在2018年,特朗普首次挑起对华贸易争端时,农业界就中弹了。大豆价格断崖式下跌,美国农业整体损失高达270亿美元,其中71%与大豆有关——这是美国大豆协会白纸黑字的结论。
结果到了今天,这场贸易战没能赢来“美国优先”,反而让“粮仓”失血不止。曾经寄望于“再次伟大”的农民,如今只盼一个“能活下去”的办法。
地缘转向,中国再不回头
中国不是坐以待毙的一方,而是在迅速腾挪。与美国翻脸后,中国大幅转向南美市场,特别是巴西。
数据不会说谎:自2010年以来,巴西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增长超过280%。如今,巴西早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而阿根廷也紧随其后,成为全球第三大大豆出口国。
在全球粮食版图重构的大背景下,美国农产品的“地缘溢价”正在消失。这不是一时之争,而是长期的结构性流失。
正如艾奥瓦州前众议员库萨克早在2019年给中国媒体的公开信中写道:“太多美国农民不高兴了,而且会越来越多。”他说,共和党人擅长把政策问题政治化,只会撒盐在伤口上。而民主党也在乡村日益失语,农民最终发现——两边都靠不住。
五年后,他的预言正在应验。
“地狱开在田野上”:结局尚未书写
政治有时是一种集体催眠,而关税就是醒酒的一记耳光。
对特朗普而言,贸易战是一场用来装饰强硬形象的好戏。但对农民而言,这是一场地狱开在田野上的现实剧。播种的不是大豆,是损失;收割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
艾奥瓦、伊利诺伊、明尼苏达——这些农业州曾是“红色长城”,是特朗普在2024年一战成名的开场白。但现在,他们正成为最先质疑者。他们要的不是口号,而是出口;不是仇恨,而是订单。
特朗普也许还会继续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但那些用泥土换来饭碗的人,已经悄悄地、坚定地,从投票箱里把愤怒打包寄出。
一粒大豆,小到不值一提,却大到能撬动一个国家的农业、外交与选举。如今这粒豆子,被扔进了中美关税的铁锅里,焖出的是美国农民的怒火,也是特朗普政策的自焚。
美国政坛想靠“制造敌人”来稳固内部,终究会在“失去朋友”中付出代价。而农民最清楚,敌人不是别人,是收成里的空仓,是涨不回的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