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离我们到底有多远,都不存粮食了,遇到荒年怎么办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这些经典用语,都是形容粮食的重要性,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自从学会种植以来,就从来没有中断过。
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直到现在的几十亿人口,粮食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粮食,很难想象,这么多人口,拥挤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如何生存下去。
人类不仅种植生产粮食,还非常善于存储粮食,各家各户,最常用的,一般用大瓮存粮,因为这样潮气进不去,不会发生霉变。
那么作为公家,就要建设粮仓,利用科学方法来保存粮食,量还得要大,才能够滿足全年的甚至是更长时间的粮食需要。
之所以这样,就是粮食有不容易存储的特性,刚打下来的粮食。如果晒不干,就保存起来,十天半月就会发热霉变。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每个区县,都会有一个粮食局,专管征购统销存储粮食,俗称的“八大局”其中就有粮食局,可见它的重要性。
那时的粮食局,一般都建在城镇,记得当时我们区的粮食局,大门向东,进大门便看见一排排的粮仓,东西向面向南,一拉一大溜,两大排,中间有宽路,粮仓屋宽而阔,可盛很多粮食。
那时由于年年交公粮,生产队里打下粮食,都要第一时间争着去完成任务,当时交公粮爬跷板的情形,至今还记忆犹新。
长方形的大木斗子,倒滿了刚打下来的新小麦,两个人抬着斗子,进仓门就开始爬,搭在麦子堆上的长跷板。
压得腿肚子都颤抖不音,豆粒大的汗珠子,从脸上滚落下来,擦都顾不上擦,直到爬到顶,从上向下刷地一倒,才如释重负,长长舒一口气。
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大粮仓都没有了,粮食局也撤消了,好像八、九十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还交了好多年公粮,过了两千年便都不见了,什么时候拆的都不知道。
那些粮仓,都建设于五十年代,坚固耐用,质量非常好,基础是蘑菇石彻得,都一人多高,砖瓦到顶,墙体特厚,真是万年不坏之基业。若是不拆,用个百八十年没有任何问题。
如今这样的粮仓,已经很少见到了,不仅如此,农村的各家各户,也不存粮食了,存粮的大瓮都砸得砸了,扔得扔了,谁还存储粮食,都是现吃现买,到了饭点,去村中的馒头点拿。
这才是最可怕的,假若有个突发事件,馒头点取消了,当天就得挨饿,不用多久,就会坚持不住。
大胆断言,现在的城镇居民,和郊区的居民,能够存储两周粮食的,就算多得了。只有偏远地区的农村,存粮会多一些,吃一、二年是没有问题。这种情况,在疫情防控中,早已经验证过了。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进城的增多,上述第一种情况的人口剧增,占比越来越大。饥饿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还真就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