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卷价格, 猛玛如何收获500万用户?
作者|林之柏
悄然间,专业级无线音视频行业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技术升级明显加快。5G通讯、星闪(SparkLink)等前沿技术普及,将低延时、稳定性、传输效率竞赛推向高潮;AI端侧落地,则为降噪、声源定位、画质增强等场景找准突破口。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爆发,从传统影视业到直播、短视频等新兴行业都积极拥抱无线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以无线麦克风为例,调查机构恒州博智报告显示,到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7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
在技术升级和需求爆发双重加持下,一批年轻品牌迅速崛起。成立仅8年的猛玛(HOLLYLAND)就是其中的代表。从无线图传、通话系统,到无线麦克风、直播相机,猛玛逐步搭建起完整的产品与技术体系,不仅成为中国无线领夹麦克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还成功走向全球,产品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Amazon、B&H等平台长期位居热销榜。
人们常说科技消费行业的黄金时代已过,从PC、智能手机到可穿戴设备,都进入调整期。但猛玛的成长轨迹表明:在细分赛道里,仍有不可忽视的增长机会。复盘猛玛的发展逻辑,也许能为行业带来一些启发。
技术驱动:
从“工具”到“智能终端”
内容创作行业,效率、性能和智能化始终是竞争的核心要素。对于创作者而言,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高质量的作品,直接决定了生存空间。猛玛正是沿着这三条主线不断突破,构建起独特的技术壁垒。
首先是效率优化。
在短视频和影视行业,效率往往决定了作品能否“抓住窗口期”。过去,监看黑屏、延迟等问题常常拖慢拍摄节奏,导演和摄影师不得不反复确认画面,创作灵感也因此被消耗。能否把想法迅速转化为作品,决定了效率的高低。
猛玛的入局正是解决这一痛点,首款专业级图传“传奇2000”迅速赢得行业口碑。在短短两年内,拍摄现场的画面确认与沟通实现即时顺畅,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成片效率,也让猛玛牢牢占据了图传行业的领先地位,成为专业剧组首选解决方案。
如今,猛玛图传广泛应用于《流浪地球》《我的阿勒泰》《封神》等优秀的影视拍摄剧组。出了名严格的知名摄影指导赵小丁都对猛玛图传在零下40°极寒下的稳定表现不吝夸赞。在第二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上,猛玛就凭借“双频高清无线音视频传输技术”拿下“年度杰出自主研发技术”奖。对专业团队而言,这不仅是设备迭代,更是效率革命。
赵小丁在拍摄中使用猛玛设备图源:猛玛官网
其次是性能。
超高清视野、无损音质、无损传输早已不是专业影视剧专属,如今的短视频创作、直播领域也愈发追求极致的音、画效果和素材传输质量。
以画质为例,B站早在四年前就上线了8K超高清画质,诸如影视飓风、8KRAW等头部UP主一直在挑战音画质的天花板。下游内容产业的走向,对上游影响深远。猛玛的选择是“全链路自研”:从硬件、算法到前端设计,构建起完整的声学和影像技术体系。
截至目前,猛玛已拥有220多项专利,覆盖无线传输、音频、图像处理等核心领域。比如其声学技术率先实现四路32bit传输,将音频带宽提升到行业两倍水平;音频动态补偿和双音频动态融合技术,则保证了在不同音量、语调下的声音完整记录。这让猛玛不仅能满足影视级需求,也能在大众化内容场景中保持专业级体验。
LARKMAX2搭载的猛玛声学技术
第三,AI发力。
如果说效率和性能的提升让设备变得更好用,那么AI的引入则让设备开始“懂创作”。品牌的普遍做法是从“小”场景、功能切入,继而改造整个技术板块,借AI之力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发挥“大”作用。
在声音上,猛玛通过大模型训练的AI降噪技术,实现环境噪音的精准分离,声音失真度低于1%,让创作者无需再耗费大量精力在后期修音上;在画面上,SAR实时场景自适应技术可实时识别直播间光线和色温,自动完成参数优化,让创作者“推开设备就能开工”。这些AI能力不只是提升了体验,更让设备具备了主动理解和服务创作的可能。
可以说,正是这些技术上的持续突破,让猛玛逐渐完成了从“拍摄工具”到“智能终端”的转型。
用户价值导向:
技术如何落到实处?
然而,技术突破并不是猛玛的唯一优势。真正让其被用户“偏爱”的原因在于:好技术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解决用户问题,提升创作体验。
猛玛副总经理曹雪峰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技术创新一定来自用户需求。技术好不好用,不在于有多刁钻,而在于用户的评价。”
事实上,在全球内容创作工具市场上,“价格战”一直是最常见的竞争手段。但猛玛的成长逻辑恰恰相反:它并没有依靠压低成本来博取市场,而是选择用专业性、可靠性和体验感去换取口碑。
截至目前,猛玛已积累超500万、分布在多条内容赛道的忠实用户:从专业的影视剧组、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头部视频博主到怀揣热忱加入创作行列的新人小白,从大型MCN机构到中小型商家、中腰部主播,都是猛玛的拥趸。
这当中,不乏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国内科技领域头部内容团队影视飓风,与光电影工作室创始人、摄像师陈志光Zeko,美国电影制片人LandonBytheway,加拿大科技内容创作者LewisHilsenteger等。
影视飓风Tim在猛玛发布会现场
他们的反馈与选择,构成了猛玛成长最坚实的背书。8月26日,猛玛举行首次全球品牌战略发布会,发布了全新战略主张:以“科技助力轻松表达,丰富人类精神世界”为使命;以“全球创作者心中可靠、专业而有温度的科技伙伴”为定位。
我们常说,一家真正有价值的企业,讲究“术”与“道”的结合:台前的产品、技术为“术”,代表着企业的“硬实力”,是扬帆破浪的利器;背后的品牌主张、使命愿景为“道”,是锚定航向的坐标。结合全新的战略主张,猛玛的价值逻辑愈发清晰:
其一,洞察用户,打造真正的专业产品。
技术其实并不是越“高端”越好,真正懂用户需求、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才是好技术。业内在过往出现过不少一味追求高精尖概念,却忽略了实际效果的“跑偏技术”。
而在猛玛身上,我们并未看到这种执拗与跑偏。相反,许多人性化、针对性的产品设计,或许技术难度并不是最大,但始终站在用户角度、为用户考虑。影视飓风Tim就打趣道,猛玛的工程师是“真听劝”,用户反馈希望优化的功能,总能得到回应。
这种“听劝”背后,是猛玛对用户真实场景的深度洞察和专业理解,例如LARKM2麦克风的“无logo设计”理念,看似微小,却精准捕捉到了专业用户的核心诉求:设备应低调融入创作环境,让内容本身成为焦点。
这种细节上的把控,正体现了猛玛的专业性:用“减法”思维,做最懂用户的“加法”体验。LARKM2也赢得了包括雷军、余承东等众多行业领袖级CEO的青睐和实际使用。
猛玛LARKM2“无logo设计”
其二,让技术可触达,让创作更普惠。
技术的价值最终要落地为可用工具,才能真正服务创作者。猛玛在行动上采取双重策略:一是降低门槛,让更多人轻松上手;二是持续进行技术与产品开拓,为行业带来创新可能。
过去,森海塞尔、罗德、索尼等国际品牌长期占据高端市场,设备成本和使用难度对新人创作者形成门槛。而猛玛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和全套服务,降低创作起点。
例如无线麦克风LARKA1仅需百元出头,就配齐智能降噪、27小时续航、200米传输等功能;直播相机提供“轻松智能影像解决方案”,让每位创作者都能快速掌握专业技能。
与此同时,猛玛始终走在技术前沿,推动行业创新。以无线麦克风为例,LARK150首创充电盒设计、LARKMIX首创9克纽扣麦克风设计、LARKMAX2首创无线监听功能,无一不是走在技术前沿。而在当下,AI落地,尤其是AI降噪、AI图像处理等环节的快速渗透,也是猛玛押注未来的重要一环。
这种前瞻性探索源于对产业和创作生态的深度理解:既要洞察当下痛点,也要预判未来趋势。
正是这种从态度到行动的闭环:洞察用户需求,开拓产品与技术普惠构成了猛玛独特的价值逻辑,也让品牌在短短八年内快速成长,成为全球无线音视频行业的重要力量。
细分赛道的“猛玛时刻”
回顾猛玛八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中国品牌在细分硬科技赛道上的成长范式。它不是单纯依靠低价竞争,而是凭借技术突破和用户洞察,构建起长期发展的护城河。
事实上,在全球科技消费史上,不乏通过技术升维和用户导向突破行业天花板的案例。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成功即是明证。如今,在无线音视频行业的全球化进程中,猛玛也正在复制这一模式。
从剧组到直播间,从影视大片到日常Vlog,创作者们对猛玛的偏爱,折射出一个更大的趋势:中国品牌正在用技术力和价值观,重新定义全球创作者工具市场。
在这个行业关键的十字路口,猛玛的故事提醒我们:当技术与用户真正同频,增长机会从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