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之后, AI下半场看中国: 云知声以场景化AI领跑产业落地新周期

当地时间9月9日,当80岁的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凭借企业级AI服务的爆发式增长,以3930亿美元财富超越马斯克,登顶全球首富(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资本市场终于意识到:AI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炫技转向产业深耕!而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市场,成立13年的云知声以“场景穿透力”悄然构建起AI下半场的护城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本土AI企业从技术落地到商业闭环的标杆案例。

埃里森启示录:企业市场是AI价值的终极战场

埃里森的登顶绝非偶然。甲骨文凭借“AI+数据库”重构企业工作流,2025年Q2云业务营收激增52%。这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通用大模型只是起点,垂直行业的Know-How融合能力才是商业护城河。正如高盛AI产业报告所指:“2025年全球AI投资中,72%流向金融、医疗、制造等实体产业,而中国市场的场景纵深正催生独特机会。”

云知声范式:用“毛细血管式渗透”打通AI落地最后一公里

“所有技术终局都是服务场景。”云知声创始人黄伟在近期访谈中强调,“我们不做实验室里的全能AI,只做解决行业痛点的‘隐形专家’。”

在喧嚣的大模型“军备竞赛”中,云知声凭借自己对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方向的精准预判,坚持踔厉奋发,不畏艰苦奋斗,一头扎进一众精耕细作的路径——将技术沉入行业毛细血管!

在“AI+医疗”业务板块,云知声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已覆盖全国超30%的百强三甲医院。据数据统计,在云知声智能病历质控Agent的加持下,相关科室的门诊病历录入效率提升80%,医生问诊时间节省15%。今年上半年云知声的AI+医疗业务实现收入0.70亿元,占总收入比重17.3%。客户单价达到101.3万元,同比增长116.2%;保险业务收入实现了1386.8%的暴涨——云知声在医疗AI解决方案上的高附加值和发展潜力已经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

在日常生活业务领域,云知声在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35亿元,占总收入比重82.7%。其中,解决方案销售收入达2.83亿元,同比增长22.6%,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AI芯片出货量也十分可观,上半年出货量达1650万颗,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出货量已接近1亿颗,广泛应用于白色家电等领域。

作为“港股AGI第一股”,云知声在上半年实现收益4.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2%,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其中,核心大模型业务表现突出,贡献收入近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57%,成为营收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打通AI落地最后一公里,云知声已先一步抢滩登陆,显示出优异的成绩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技术实力构筑发展根基

云知声的出色业绩离不开其长期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巨大投入和深厚积累。公司以自研的Atlas智算平台为依托,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升级。其自研的山海大模型自2023年发布以来,持续进化,已拓展了RAG、Agent、多模态融合、推理强化等关键能力,参数规模达千亿级,在多个权威评测中稳居第一梯队,其医疗专业大模型在MedBench专业测评中长期稳居第一。技术实力备受认可。

基于山海大模型,云知声打造了兽牙Agent平台,深度赋能医疗、交通等垂直领域。在医疗场景中,开发出病历生成与病历质控产品系列、智能病历质控系统等,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已在许多医疗机构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落地应用。在智慧座舱领域,成功开发端侧大模型与人机交互的数字助理智能体,大幅缩减响应速度,保护车主隐私,为智能座舱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在企业服务方面,企业内部使用的智能体数字专家也已成功开发,随着智能体技术的不断演进,将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也为云知声的业务拓展开辟新路径。

此外,云知声还积极布局AI芯片领域,目前已形成语音AISoC、物联网AI芯片、边缘算力芯片三大矩阵,主要面向家居、家电场景。芯片技术与大模型技术相互协同,为其日常生活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使得产品在性能、成本等方面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云知声与甲骨文:科技赛道的同频与差异

作为科技行业不同阶段的代表性企业,云知声与甲骨文在战略布局、技术路径和市场定位上的对比,为理解AI时代的企业发展逻辑提供了重要视角。

(一)业务核心:从“数据库基座”到“AI场景渗透”

甲骨文的崛起始于数据库领域的绝对垄断,其以关系型数据库为核心,构建了覆盖企业软件、云计算的全栈式IT服务体系,本质是为企业搭建“数字化基座”。目前,甲骨文云计算业务收入占比已超50%,核心逻辑是通过“数据库+云平台”绑定企业级客户的长期需求。

云知声则聚焦AI技术的场景化落地,以“大模型+芯片”为核心,深耕日常生活与医疗两大垂直领域,本质是通过AI技术解决具体行业的效率痛点。与甲骨文的“平台型”业务不同,云知声更偏向“解决方案型”业务,例如其智能病历系统直接服务于医院管理,AI芯片嵌入家电产品实现场景化智能,业务触角更贴近终端用户与细分行业需求。

(二)技术路径:“生态封闭”与“协同开放”的分野

甲骨文的技术体系以“封闭生态”著称,从数据库到服务器、操作系统,均采用自研为主的封闭架构,通过技术壁垒锁定客户粘性。这种模式在科技发展初期帮助其建立了强大的竞争优势,但也面临着与开源生态融合的挑战。

云知声则采取“协同开放”的技术路径:一方面,自研山海大模型与Atlas智算平台构建核心技术壁垒;另一方面,积极与家电企业、车企、医疗机构等产业链伙伴合作,将AI技术嵌入合作伙伴的产品与服务中。例如,其AI芯片与格力、奥克斯、TCL等家电企业深度协同,大模型技术为车企提供定制化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这种“核心技术自研+场景合作开放”的模式,更符合AI时代技术快速迭代与场景多元化的需求。

(三)市场布局:“全球化巨头”与“聚焦本土+区域拓展”

甲骨文作为全球科技巨头,业务覆盖175个国家和地区,客户以跨国企业、政府机构为主,全球化布局成熟,海外收入占比长期维持在60%以上。其市场扩张逻辑是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本地化服务团队,抢占全球企业级市场份额。

云知声目前以中国市场为核心,凭借对本土消费需求与行业政策的深刻理解,在智能家居、医疗信息化等领域快速渗透。同时,通过与南宁市共建东盟总部、与瓦努阿图政府合作等方式,逐步拓展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市场。与甲骨文的全球化扩张不同,云知声采取“本土深耕+区域突破”的策略,更注重与区域市场的产业需求深度绑定。

(四)发展阶段:“成熟期稳定增长”与“成长期高速突破”

当前甲骨文已进入成熟期,2024财年营收增速约8%,核心驱动力是存量客户的云业务升级,增长稳健但爆发力有限。而云知声处于成长期,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20.2%,核心大模型业务增速超400%,虽然整体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显著。这种差异类似于甲骨文1980年代从数据库新秀向行业巨头的跃迁阶段,云知声当前的高速增长正印证了AI赛道的巨大市场空间。

尽管存在诸多差异,二者却共享一个核心成功基因:对核心技术的长期坚守。甲骨文深耕数据库技术数十年,建立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云知声自2012年成立以来持续投入AI研发,研发费用率长期超30%,这种“技术为王”的战略定力,是二者能在不同时代立足的根本。

广阔前景:政策支持与市场机遇共振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云知声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其中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和医疗场景均被重点提及。这与云知声重点布局的日常生活和医疗两大业务场景高度契合,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发展迅猛。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该市场从2019年的42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8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3.7%,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17万亿元,2024-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6.7%。云知声作为中国AI解决方案市场的头部企业之一,按2024年收入计排名第四,在中国生活AI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三,在医疗AI服务及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四,凭借其在技术、产品和市场方面的优势,有望在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中持续抢占份额,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国际与区域合作方面,云知声也积极布局,取得了显著进展。先后与瓦努阿图政府、南太平洋数字科技控股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南宁市人民政府共建“云知声东盟总部项目”,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达成战略合作,与某头部财产保险公司进一步签署合作协议等。这些合作将助力云知声拓展东盟及国内市场,深入当地生产生活与医疗健康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其业务版图和市场影响力。

如同埃里森带领甲骨文在数据库与云计算领域建立商业帝国,云知声正凭借对AI技术的坚守与场景化的精准布局,在智能生活与医疗领域开辟新赛道。二者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业务路径,但“技术驱动”的核心逻辑高度一致。随着AI产业的持续爆发,云知声有望复制甲骨文的成长路径,从细分领域龙头成长为全球AI产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