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推动平台重构运行逻辑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针对小红书平台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对小红书平台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改正、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等处置处罚措施。

一段时间以来,从虚假“种草”到炒作明星八卦,从发布违规医美广告到泄露用户数据,社交平台一再“暴雷”,不少人忍不住问:这些我们每天刷、每天用的平台,究竟怎么了?

很多平台的崛起,靠的是真实、优质的内容。但时间久了,某些平台有跑偏之嫌,曾经真实有趣的分享,渐渐被套路化的推广、夸张的内容和雷同的营销所淹没。有的平台把流量当成唯一目标,算法拼命推荐那些能让人停留更久的内容,哪怕这些信息低质、虚假甚至会构成误导。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用户“用脚投票”。而平台误判形势,为了维持流量,更激进地推送博眼球的内容,形成了一场停不下来的恶性循环。

每次平台一出事,监管就会出手约谈、罚款、限期整改,这些措施很必要,也见了效。但从长远看,仅靠事后处罚,很难根治问题。有些平台表面上配合整顿,实际上很快卷土重来:违规内容删了又发,低质账号封了再开,态度十分敷衍。所以,治理种种乱象,更重要的是推动平台重构运行逻辑,改进算法推荐机制,健全流量分配体系,扩大优质内容的触达范围,让猎奇的、低俗的、虚假的内容失去生存空间——就如同家里打扫干净了,住着才舒服。同样,平台生态整洁了,用户自然愿意来、愿意留。

其实,优化平台生态也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分享,其实都是在表达观点,影响着平台的算法改动。我们常说“网络家园”,家园好不好,不只取决于监督者、管理者,也取决于每一位用户。未来的平台治理,不能再是“你罚我改”的猫鼠游戏,而应该是各方携手、共建共享的过程。

好生态就是核心竞争力,好内容就是最长久的流量。当各方真正认同这个道理,平台才能走出困局,我们才能在数字空间里感受到安心、愉悦、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