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代代传 一堂特别的青春思政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朱成真
“这里是‘红旗渠精神代代传’青春思政课!青年们、同学们,上课!”今年是红旗渠主干渠通水60周年。4月27日,五四青年节前夕,一堂特别的青春思政课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畔开讲。
这堂由团河南省委主办的青春思政课,设置了“引水、活水、泉涌、争先”四个篇章,课程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青年用号角吹开青春思政课序章;60位大中小学生和青年代表组成甲骨文“水”字形方阵,致敬红旗渠通水60周年;古今对话版《吴祖太》话剧震撼开演;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现场讲述亲身修渠经历……在场青年“沉浸式”体验了一堂别样的青春思政课。
(小标题1)“青春与历史对话”:用话剧打开思政课新体验
“他叫吴祖太,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唯一的工程师,牺牲时年仅27岁,在当年81位因修渠而牺牲的烈士中是最年轻的一位。”聚光灯打在90后秦晨凯的身上,话剧舞台上,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吴祖太的修渠故事。
秦晨凯是一名红旗渠口述史整理者,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林州人。过去十余年里,秦晨凯开车跑了13万公里,在红旗渠沿线收集了2000多份亲历者的资料,用脚步和笔杆一点一点拼接出了吴祖太的完整生平和修渠事迹,最终写成了人物传记《红旗渠设计师——吴祖太》。
在话剧《吴祖太》的改编版舞台情节中有这样一幕:秦晨凯手举着自己撰写的人物传记,光影交错间,吴祖太(扮演者)从舞台后方缓缓向他走来。
即便已经彩排多次,正式表演时,当看到吴祖太(扮演者)的那一刻,秦晨凯还是忍不住哽咽:“吴祖太先生好像真的穿越时空来到我身边,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而令人动容。”
“为什么要整理我们的故事?”
“因为我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像我一样的青年铭记先辈们的奋斗故事,了解感悟红旗渠精神,为家乡发展、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在话剧舞台上,秦晨凯与“吴祖太”(扮演者)展开了一场青年与先辈的对话。
“在先辈们的眼中,修渠是件理所应当的事,他们并没有把它当作丰功伟绩,这种无私奉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大爱,是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学习和坚守的。”秦晨凯说。
勘探测算、打钎穿石、运送物资……舞台上,表演者们通过台词和动作,重现了当年红旗渠修渠的艰苦情景。
“用话剧的形式上思政课,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演员们生动的表演,仿佛将我带到了那个上下一致共修渠的奋斗年代,与先辈们的对话也让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来自安阳师范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说。
(小标题2)“修渠”与“护渠”:父子俩同讲“行走的思政课”
在青春思政课的“活水”篇章,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和“渠三代”张学义父子二人,共同用亲身修渠护渠经历为观众带来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张买江是红旗渠修建时年龄最小的修渠人。1960年,红旗渠工程动工不久,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不幸牺牲在建设工地上。张买江的母亲含着泪对他说:“买江呀,你爹没修好渠就走了,你要把水带回来呀。”就这样,年仅13岁的张买江来到了红旗渠建筑工地上,一干就是9年。
9年间,张买江从背钎、捻钻到沿山点炮,奔波于各个工地之间,虽然是工地上年龄最小的,但他专拣重活干,脚底板磨出血泡也从不喊累,被修渠人称为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
“这渠修得太不容易了,作为修渠人的后代,你必须把渠给我看好、护好、管好喽!”父亲张买江的这句话,经常在张学义的耳边回响。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张学义成为了一名红旗渠“护渠员”。徒步巡查、清理渠道、用水调度、设备维修……从2006年开始护渠至今,张学义每天都会重复这些工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这样他一直坚守了19年。“想想当年爷爷为修渠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父亲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我护渠的这点累也不算什么。”舞台上,张买江拍了拍张学义的肩膀,父子二人相视一笑。
从自己修渠到儿子护渠,张买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时代下还要继续传承守护好“精神上的红旗渠”。2025年,78岁的张买江主动成为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十几年来,他已走遍大半个中国,坚持讲述着亲历者眼中最真实的红旗渠故事和红旗渠精神。
青春思政课的舞台上,张学义也在用自己和父亲最生动的例子,呼吁现场的青年学子加入到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中,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小标题3)“小蜜蜂”牵手“红领巾”:“渠四代”共话红旗渠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修的‘红旗渠’,青年要在各自的修渠之路上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红旗渠干部学院青年教师李媛在青春思政课上说。
作为一名“渠四代”,95后李媛的太爷爷李贵是当年红旗渠修建时的林县县长。成为红旗渠讲解员后,一支“小蜜蜂”话筒成了每天陪伴李媛上班的“好朋友”。
“刚开始做讲解员的时候,我很抵触别人给我贴‘渠四代’的标签,压力很大,很害怕会讲不好红旗渠的故事。”李媛回忆道。
如今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工作5年的李媛,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底气讲好红旗渠故事。“每讲一遍太爷爷统筹带领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修渠的光荣故事,我就会增添一份自信。”5年来,李媛已累计向数万名党员干部讲述过红旗渠故事。作为“青年大学习”的主讲人,她还将红旗渠精神传进了全国很多大中小学校。
在青春思政课的“泉涌”篇章,李媛与同样作为“渠四代”的红领巾讲解员牛思文,以“新时代的‘修渠人’”为主题展开了一场接力式宣讲。
13岁的牛思文刚上初一,是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长马有金的曾外孙女。“大家都叫我的太姥爷‘黑老马’,因为他长期在修渠工地上风吹日晒,皮肤晒得黝黑,12磅的大锤他一口气能打120个,一般年轻人可比不过他。”讲到马有金的故事,牛思文满脸骄傲,“正是像太姥爷一样千千万万的修渠人无私奉献,吃苦耐劳,敢于战天斗地,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场“‘小蜜蜂’牵手‘红领巾’”的接力式宣讲,让李媛觉得很有意义:“看到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如泉涌般加入到红旗渠的宣讲队伍当中,我相信在未来,这条跨越甲子的精神长河,一定会成为烛照时代青年的精神灯塔。”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