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一个好人”到“建一片草原”: 用户画像的系统世界观

用户画像不只是“画一个好人”,而是构建一片可持续的“认知草原”。本文从标签思维到系统世界观,深度解析用户画像的演化路径,帮助产品人跳出静态描述,走向动态理解与战略协同。

引子:那个我们都画过的、精致而无用的“用户画像”

如果你做过产品经理,你一定画过或看过这样的“用户画像”:

一张PPT上,左边是一个精心挑选的、笑容可掬的模特照片,右边则罗列着一系列精准的“标签”——

姓名:张伟;

年龄:28岁;

职业:互联网运营;

收入:15k/月;

爱好:健身、看电影、刷短视频;

痛点:工作效率不高,渴望成长……

我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用户调研、数据分析,煞有介事地将一个个鲜活的人,抽象成这样一张张精致的、标准化的“卡片”。

我们以为,这就是“以用户为中心”。

然而,在无数次的产品决策会议上,这张“张伟的卡片”,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当团队为某个功能争论不休时,没有人会真的问:“‘张伟’会喜欢这个吗?”这张画像,常常沦为一个悬挂在墙上的、用于自我安慰的“政治正确”的装饰品,而无法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真正有力量的“罗盘”。

为什么?

因为这种传统的、基于“人口统计学属性”和“静态标签”的用户画像,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它试图通过“定义一个好人”,来理解一个复杂的世界。但真实的用户,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止的“好人”,他是一个在动态的“系统”中,被情境所裹挟、被情绪所驱动、不断流变的“能量体”。

梁宁老师在她的课程中,几乎完全摒弃了这种“标签式”的用户画像。取而代之的,是两套极具洞察力、充满动态美感的系统模型——“羊群与草地”模型和“大明、笨笨、小闲”模型。

这篇文章,就是一次对“用户画像”的彻底“认知重塑”。我们将跟随梁宁老师的视角,从“画一个好人”的微观视角中彻底解放出来,学习如何用“系统世界观”来理解我们的用户。我们将探讨,一个真正的产品高手,他所关注的,早已不是用户的“属性”,而是:

用户所处的“生态位”(他是羊,还是狼?)

用户当下的“行为模式”(他是大明,还是笨笨?)

以及驱动这一切的、不可言说的“场景”。

这是一次从“静态素描”到“动态推演”的思维升级。当你掌握了这套系统观之后,你会发现,你手中的用户画像,将不再是一张无用的卡片,而是一张能够预测未来、指导战争的、充满生机的“作战地图”。

第一章:“羊群与草地”模型——用户画像的“生态位”视角

梁宁老师提出的第一套模型,瞬间将我们从“个体”的局限中拉了出来,进入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隐喻。

“如果我有一片草地,我就在我的草地上养羊,所以我先要有第一只羊……羊多了就会有狼,狼多了,我就把羊圈起来,然后向狼收费。”

这个看似简单的比喻,为我们理解一个产品或社区的“用户结构”和“演化路径”,提供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动态框架。在这个框架里,用户不再是“张伟”或“Lucy”,而是扮演着不同“生态位”(EcologicalNiche)的角色。

1.1四个核心生态位:一个产品世界的“创世纪”

让我们来逐一解码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四个核心角色:

草地(TheGrassland)–你的产品/服务本质:草地,是你为用户提供的“生存环境”和“核心价值”。这片草地的“水草”是否丰美,气候是否宜人,决定了它能否吸引并留住最初的生命。

产品语言:草地的质量,对应着你产品的核心功能是否稳定、用户体验是否流畅、提供的价值是否能让用户获得“确定性满足”。一片Bug丛生、价值模糊的草地,是无法长出任何生态的。

第一只羊(TheFirstSheep)–你的“种子用户”/“PMF验证者”本质:“第一只羊”不是随便一只羊,它是那个能够定义你的“草地”是否合格的关键物种。

产品语言:它就是你的“种子用户”,那个你用来验证PMF(产品市场契合点)的“最小化可行客群”。

“第一只羊”的三种命运,决定了你产品的三种结局:

吃了一口草,死了。——你的第一个用户,注册后用了几秒钟,立刻就流失了,再也没回来。这说明你的“草地”有毒,产品存在致命缺陷,或者你找来的这只羊,根本就不吃你这种草(用户与产品不匹配)。

吃了一口草没死,但玩得不开心。——用户用了一下,觉得“还行”,但没有惊喜,没有爽点,可有可无。这说明你的“草地”贫瘠,产品缺乏核心吸引力,不具备推广的条件。

吃得很好,玩得很开心,得到了即时满足。——恭喜你,你的“第一只羊”活下来了!这证明你的产品核心价值得到了验证,PMF初步达成。现在,你可以基于这“第一只羊”的特征,去引入更多的、与它相似的羊了。

头羊(TheBellwether)–你的“意见领袖”/“自组织核心”本质:“头羊”是羊群中的关键节点。它不是被管理者,而是“管理者”。它能带领和影响一大群普通的羊。

产品语言:它就是社区里的“意见领袖”(KOL)、论坛的“版主”、YY公会的“老大”、微博的“大V”、淘宝生态里的“超级店主”。

“头羊”的出现,是你的产品开始拥有“网络效应”和“自组织”的标志。在此之前,你(公司)需要直接服务于每一只羊,成本极高。而当“头羊”出现后,他们会自发地管理羊群(维护社群秩序、生产优质内容、回答小白问题),你只需要服务好“头羊”,就能间接地服务好整个羊群。

梁宁给出了一个极其犀利的判断标准:“当你要评估一个产品或者一家公司的网络效应有多大时,一个非常简单的评估方式就是数一数它有多少头羊。”Uber、滴滴之所以商业模式很“重”,就是因为它们的网络中只有“羊”(司机),而没有“头羊”。平台需要为每一个司机的服务质量直接负责。

狼(TheWolf)–你的“利润贡献者”/“B端用户”本质:“狼”不是来吃草的,它是来“吃羊”的。它的出现,意味着生态系统进入了“商业化”阶段。

产品语言:它代表着你平台上的“B端用户”或“付费方”。

在淘宝、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商家就是“狼”,他们付费购买流量(直通车、广告位),来“捕食”作为“羊”的消费者。

在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广告主”就是“狼”,他们通过竞价排名,来“捕食”有搜索需求的“羊”。

在知乎、B站,那些希望触达年轻用户的品牌方,就是“狼”。

商业模式的博弈:一个平台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它在“羊”和“狼”之间的平衡艺术。

向“狼”收费(如淘宝):你需要保护好“羊”,让羊群持续繁衍,同时设计好规则,让“狼”的捕食行为既能让狼吃饱,又不至于让羊群恐慌。

向“羊”收费(剪羊毛)(如腾讯的游戏、视频会员):你需要为“羊”提供一个绝对安全的、没有“狼”骚扰的“VIP草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更优质的“草”付费。

1.2从“个体画像”到“生态位画像”的思维升级

“羊群与草地”模型,带给产品经理的,是一次根本性的思维升级。我们不再孤立地去描绘一个“用户画像”,而是开始绘制一张“生态位画像”。

传统的“个体画像”问的是:

“张伟,28岁,互联网运营,他的痛点是什么?”

而“生态位画像”问的是:

“在我的草地上,‘第一只羊’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以便我能精准地找到他们)”“一个用户,要满足哪些条件(如:内容生产能力、社区影响力),才能被定义为‘头羊’?我应该为他们设计什么样的‘特权’和‘激励体系’?”“我的平台,应该引入什么样的‘狼’?(是品牌大客户,还是中小商家?)我该如何设计规则,来管理‘狼’与‘羊’的关系?”“普通的‘羊’,他们在我的草地上,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是安全地吃草,还是跟随头羊?)”

看到了吗?用户的身份,不再是由他固有的“人口统计学属性”所决定的,而是由他在这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所定义的。

实践应用:用“生态位”重构你的用户运营策略0-1阶段(寻找第一只羊):你的全部资源,都应该倾注在服务好那100个、1000个“种子用户”上。不要贪多,不要过早追求用户增长。你的唯一目标,就是确保这“第一批羊”,能在你的草地上活得“很开心”。他们的口碑,是你未来燎原的星星之火。

1-10阶段(培育头羊):当用户量开始增长,你的工作重心,应该迅速从“服务所有羊”,转移到“识别和赋能头羊”。

识别:建立数据模型,找到那些高产出、高互动、高影响力的用户。

赋能:为他们提供专属的运营支持、更高的权限、官方的荣誉认证,甚至与他们共同制定社区的规则。把他们从“用户”,变成“共建者”。

10-N阶段(引入狼群,管理生态):当你的“羊群”足够庞大和稳定时,商业化的时机才真正到来。此时,你需要像一个“生态系统设计师”一样,思考:

引入什么样的“狼”,对“羊”的体验伤害最小,同时商业价值最大?

制定什么样的“捕食规则”(广告加载率、付费会员权益),才能实现生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个模型,将用户画像从一张静态的“照片”,变成了一部动态演化的“史诗”。它让你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用户,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充满力量与博弈的“产品世界”。

第二章:“大明、笨笨、小闲”模型——用户画像的“行为模式”视角

如果说“羊群与草地”模型,定义了用户在产品生态系统中的“角色(Role)”,那么梁宁老师的第二套模型——“大明、笨笨、小闲”,则精准地刻画了用户在特定场景下,三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Mode)”。

这个模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彻底摆脱了“人”的固化身份,而聚焦于“需求状态”的流动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下,可能随时在这三种模式之间切换。

2.1三种核心行为模式:你的用户,此刻处于哪种“心智状态”?

大明(TheGoal-Oriented)定义:一个对自身需求非常了解、目标极其清晰的用户。他来到你的产品,不是来“逛”的,而是来“办-事”的。

核心诉-求:效率和价格。他要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精准地完成他的任务。

行为特征:

强目的性:直奔搜索框,使用精准的关键词。

低容忍度:对任何干扰他达成目标的元素(如:复杂的流程、无关的推荐、炫酷的动效)都极度不耐烦。

价格敏感:在锁定目标后,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全网比价。

低忠诚度:他的忠诚,只属于那个能最高效、最低价满足他需求的地方。

产品案例:

百度/Google:典型的服务于“大明”的工具。你知道你要什么,我帮你找到。

京东:尤其是在3C、家电等“标品”领域,用户目标明确,京东用“多快好省”四个字,完美地服务了“大明”。

12306:没有人会闲着没事逛12306,每个打开它的人,都有一个极其明确的目标——买票。

笨笨(TheBrowsing-Oriented)定义:一个有大概的需求方向,但目标并不明确的用户。她来到你的产品,不是来“办事”的,而是来“逛”的,来“发现”的。

核心诉-求:发现和选择。她需要丰富的信息、多样的选择、以及他人的参考意见,来帮助她明确自己的需求。

行为特征:

漫无目的:喜欢浏览、喜欢“随便看看”,在不同的类目和商品之间跳转。

易受影响:容易被“小编推荐”、“达人分享”、“买家秀”、“销量排行”等内容所引导。

非线性决策:“女人出门买裙子,可能会逛10家店看了200条裙子,最后却买了一顶帽子。”这句话,精准地刻画了“笨笨”的决策路径。

冲动消费:在“逛”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某个“亮点”打动,产生计划外的购买。

产品案例:

淘宝:“每天晚上都有2000万的女生在淘宝上逛,什么也不买,就是逛。”淘宝用其无穷无尽的商品(尤其是“非标品”)、千人千面的推荐流,成为了服务“笨笨”的终极乐园。

小红书:几乎是为“笨笨”量身打造的产品。用户带着“想买一支新口红”的模糊念头进来,最终可能被种草了一款新的粉底液和一个周末露营的好去处。

线下的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Mall):典型的服务于“笨笨”的物理空间。

小闲(TheTime-Killing-Oriented)定义:一个在当下没有任何消费需求,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寻求精神消遣的用户。

核心诉-求:娱乐和陪伴。他需要用有趣、轻松、无压力的内容,来填充自己的“无聊”时间。

行为特征:

被动接收:倾向于被动地“投喂”内容,而不是主动去寻找。

时间不敏感:他就是来“杀时间”的,所以他可以沉浸其中数小时。

低决策负担:内容切换成本极低,这个不好看,手指一划,立刻切换到下一个。

场景依赖:在通勤路上、午休时间、睡前等“垃圾时间”里,是“小闲”模式的高发期。

产品案例:

腾讯(QQ、微信、王者荣耀):梁宁的经典判断——腾讯帝国,本质上是建立在服务“小闲”用户之上的。“QQ聊天是因为闲,微信刷朋友圈还是因为闲,你玩游戏依然是因为闲。”

抖音/TikTok:算法驱动的、无限下拉的短视频流,是服务“小闲”模式的、进化到极致的“时间熔炉”。

天涯、豆瓣等社区:用户来这里,主要是为了看故事、参与讨论、获得群体认同感,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消闲”。

2.2从“用户是谁”到“用户此刻想干嘛”的思维转变

这个模型的革命性在于,它告诉我们:不要再试图给你的用户贴上一个永久的“身份”标签。

一个叫“张伟”的28岁互联网运营,他在一天之内,可能经历多次模式切换:

上午10点:他要为一个营销活动,紧急购买100份礼品。此刻,他是一个典型的“大明”。他会打开京东,搜索“员工福利礼品”,按价格和销量排序,半小时内完成下单。

中午12点半:午休时间,他想给女朋友挑一件生日礼物,但他毫无头绪。此刻,他切换到了“笨笨”模式。他会打开小红书,搜索“送女友生日礼物”,漫无目的地刷着各种“攻略”和“种草”笔记。

晚上11点:躺在床上,身心俱疲,不想思考。此刻,他切换到了“小闲”模式。他会打开抖音,手指无意识地向上滑动,让算法来决定他下一个15秒的精神归宿。

所以,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他要问的,不再是“我的用户是谁?”,而是:

“我的产品,主要服务于用户在哪种场景下的、哪种行为模式?”“我能否在一个产品内,为用户的不同行为模式,提供顺滑切换的体验?”

实践应用:用“行为模式”指导产品设计与战略产品设计:

服务“大明”:你的搜索功能必须做到极致的精准和高效。你的导航和分类必须清晰明确。你的交易流程必须尽可能地短。

服务“笨笨”:你的推荐流必须充满惊喜和多样性。你需要大量的“内容”(达人测评、用户晒单、商品清单)来引导和“教育”用户。你的界面应该鼓励“闲逛”和“发现”。

服务“小闲”:你的内容必须是短小、刺激、即时反馈的。你需要一个强大的算法,来持续“猜测”用户的兴趣。你需要尽可能地降低用户的互动成本(比如,用“划”代替“点”)。

战略定位与跨界:

场景错配的代价:梁宁指出,“让腾讯的小闲流量转化为购物的电商,效果就很差,为什么?因为场景不对。”一个用户在刷朋友圈的“小闲”心态下,是很难被一个需要决策和比较的“购物”任务所打断的。这解释了无数社交产品做电商失败的根本原因。

模式切换的机会:一个用户在“笨笨”模式下,一旦被种草,明确了自己想买什么,他有70%-80%的概率,在下一秒就会切换到“大明”模式,然后开始去追求价格。这解释了为什么小红书需要接入电商闭环,为什么抖音要做货架电商。因为如果它不能在用户“模式切换”的瞬间承接住需求,用户就会立刻跳到淘宝或京东去完成“比价”和“购买”的动作。

第三章:场景——连接“生态位”与“行为模式”的终极钥匙

我们已经拥有了两个强大的用户画像模型:“羊群与草地”定义了用户的“生态角色”,“大明、笨笨、小闲”刻画了用户的“行为模式”。

那么,是什么东西,决定了一个“羊”,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会呈现出“大明”或“笨笨”的行为模式?

答案,就是梁宁思想体系中,另一个无比核心、却又常常被忽略的概念——场景(Scene)。

“如果你没有把它的消费场景考虑进去,这个产品就是不合格的。”

3.1什么是场景?——“场”与“景”的化学反应

梁宁对“场景”的定义,充满了东方式的智慧和诗意,但也无比精准:

“场”(Field):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用户可以在其中停留和消费的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地铁车厢、办公室、深夜的卧室、周末的购物中心……这些都是“场”。如果一个用户不能在某个空间里停留,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

“景”(Context):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场”里时,周围发生的事情、他内在的情绪、以及他与环境的互动,共同构成了“景”。

“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场景=场(时间+空间)+景(情景+互动)

这个定义的关键在于:场景的核心,是能够“触发情绪”。

一个没有情绪触发的“场”,只是一个冰冷的物理空间。而一旦有了“景”的注入,它就变成了一个充满能量、能够“裹挟”用户行为的“场域”。

案例:罗辑思维打包卖书。

场:跨年演讲的现场,2018年12月31日的晚上。

景:罗振宇在台上的激情演讲、万人体育馆的宏大气氛、倒计时的紧迫感、对知识焦虑的共鸣……

情绪触发:焦虑、渴望、群体认同感。

结果:在这种情绪的“裹挟”下,用户做出了平时不会做出的消费决策——购买一套昂贵的、甚至不知道会不会看的“大部头”图书。

“你以为你是在消费产品,其实你是在消费场景。”

3.2场景,作为用户画像的“动态激活器”

现在,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用户画像系统了:

一个特定“生态位”的用户(如:一只普通的“羊”),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如:深夜独自一人在卧室),被触发了某种“情绪”(如:孤独、无聊),从而进入了某种“行为模式”(如:“小闲”模式),并最终选择了一个能够满足该模式的产品(如:打开抖音)。

(此处建议文章配图:一个流程图,展示“生态位->场景->情绪->行为模式->产品选择”的完整链条)

这个系统观,彻底颠覆了“用户画像=静态标签集”的僵化思维。它告诉我们:

没有脱离场景的用户:你不能说“张伟是一个笨笨用户”,你只能说“张伟在‘为女友挑礼物’这个场景下,表现出了‘笨笨’的行为模式”。

产品即场景解决方案:你的产品,不是在服务一个“人”,而是在服务于一个“特定场景下的特定行为模式”。

创新的机会在于发现新场景:伟大的产品,往往不是发明了新的人群,而是“发现”或“定义”了一个之前未被满足的新场景。微信红包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设计得多好,而是因为它精准地切入了“春节发红包”这个拥有亿万用户、充满情感张力的超级场景。

3.3场景思维的产品规划七问

最后,梁宁将这套系统观,浓缩为一套产品经理在规划产品时,必须扪心自问的“灵魂七问”。这七个问题,完美地将“点线面体”、“痛痒爽”、“用户画像”和“场景”四大模块,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计划。

我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痛点(恐惧)、痒点(虚拟自我),还是爽点(确定性满足)?

我在为谁解决这个问题?他是大明、笨笨,还是小闲?他得到即刻满足了吗?

有多少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市场规模)

目前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竞争分析)

我的竞争方案为什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不要只看单点的竞争力,而是要看点线面体,谁给你赋能?

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被触发“情绪”,需要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当用户在这个场景下遇到这个问题时,他首先会想到哪个“名字”?(品牌心智)

结语:从“画一个好人”,到成为一个“世界构建者”

走完这趟从“生态位”到“行为模式”,再到“场景”的旅程,我们或许可以对“用户画像”下一个全新的定义:

用户画像,不是关于“用户是谁”的静态描述,而是关于“用户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如何行动”的动态模拟。

一个平庸的产品经理,他致力于“画一个好人”。他用标签、用数据,试图描绘出一个精准的、但却是死的、孤立的“用户模型”。

而一个卓越的产品经理,他致力于“建一片草原”。他思考的是:

这片草原的核心价值(草)是什么?

我应该如何吸引并养活我的第一批居民(第一只羊)?

我应该如何empowering(赋能)那些社区领袖(头羊)?

我应该如何设计商业规则,来平衡消费者(羊)与付费方(狼)的利益?

我的居民们,在清晨、正午和深夜(场景),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情绪)和行为(大明/笨笨/小闲)?

我应该为他们建设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搜索、推荐、娱乐内容),来满足他们在不同状态下的需求?

当你开始这样思考时,你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功能设计师”了。

你成为了一个“世界构建者”,一个“生态系统工程师”,一个“社会规则的设计者”。

你所创造的,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工具,而是一个有生命、能演化、能承载无数人悲欢离合的、活生生的“世界”。

这,或许才是“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最深刻、也最激动人心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