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天津117大厦复工背后:停工近十年,未知挑战和压力仍在
因层高117层而得名的天津117大厦传来复工消息。根据近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公示的信息显示,天津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中央商务区一期(117办公楼及商业裙楼)于2025年4月30日重启开工,计划2027年4月30日竣工,建设单位为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这也表明停工近10年的天津117大厦项目已正式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4月30日,新黄河记者来到天津117大厦附近,可以看到不时有车辆进出工地大门,大厦的施工电梯有升降动作,但尚未见到大规模施工声音。

天津117大厦 新黄河记者李运恒摄
天津117大厦,也称高银金融117大厦,总建筑高度约597米,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根据公开信息,2008年9月,天津117大厦正式开工;2015年1月,天津117大厦主塔楼第101层混凝土浇筑完成,突破500米大关,但同年高银集团因股市暴跌,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2017年,中国信达曾出资90亿元试图挽救,但后续资金缺口巨大,项目再次停滞,这座摩天大楼进入“烂尾”时期。
截至目前,天津117大厦仍是中国第三高楼,近年来关于复工和资金缺口的消息多有传出。有在天津117大厦做日结的工人告诉新黄河记者,招工人员表示需要他们在这里工作半年左右。另有附近居民表示,去年年底就看到大厦有复工迹象,“有工人了,安装了两部新的通道塔,也经常能看到运输材料(车辆)。”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117大厦复工后仍将面临多方面挑战,包括建筑材料的全面检测以及资金问题等。
高楼重启
“这是近年来最为明显的一次重启复工。”天津117大厦附近有居民表示。
一位负责保洁和搬运工作的日结工人告诉新黄河记者,他已经来117大厦工作3天,招工人员表示需要他们在此工作半年左右。这名工人介绍自己曾在大厦44层工作,大厦已经安装了很多窗户,有的楼层很脏猜测可能很久没人上去,“不允许我们拍照和拍视频,如果被发现会被罚款。”此外工人还提到,因为需要在高楼层工作还需要开具心电图等体检证明。
一位负责天津117大厦附近的快递员表示,已经来此送快递1个月有余,以文件居多。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
今年2月6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公告中提到,根据天津海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申请于2025年1月24日裁定受理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于2025年1月24日指定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清算组担任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管理人。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应当向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管理人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
上述公告还提到,于2025年4月15日在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此举或标志着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破产重整以及天津117大厦重启迈出了关键一步。

天津117大厦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天津117大厦更为准确的复工信息源于近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信息显示,天津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中央商务区一期(117办公楼及商业裙楼)剩余工程施工时间为2025年4月30日至2027年4月30日,建设单位为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合同价格为56874.813万元,总面积为418020平方米。其中,项目勘察单位为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上海市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发证时间为4月17日。
资金危机
据澎湃新闻报道,天津117大厦曾被认为是创办了“高银系”的富豪潘苏通在内地投资的巅峰,这也是潘苏通控制的高银地产下的唯一一个项目,当时预计建成后成为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的世界结构第二高楼、中国在建结构第一高楼,总投资为180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2007年2月,松日控股的高银地产以20.26亿元与海泰控股签订土地收购协议,买下了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和滨海新区中心的地块;2008年9月,天津117大厦正式开工,花了4年建完地下室部分;2012年,开始建设主塔楼,耗时3年;2013年12月,顺利突破200米;2014年9月,天津117大厦主塔楼核心筒第84层混凝土浇筑完成,标高达到416.91米;2015年1月,天津117大厦主塔楼第101层混凝土浇筑完成,标高达到502.635米,突破500米大关。
天津117大厦命运转折也发生在2015年。2015年,香港高银集团因股市暴跌,市值蒸发超过1200亿港元,导致资金链断裂,该项目于同年的下半年停工。
潘苏通为中国香港商人,松日集团创办人,香港高银集团主席。据财联社报道,潘苏通大手笔投资商业地产,间接为其构筑的金融帝国“坍塌”埋下了伏笔。由于项目投入巨大,从2007年开始,高银地产曾多次通过发行新股等方式募集资金,其于2016年3月,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引入中国信达,为该项目融资。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2017年,中国信达曾注资90亿元试图挽救,但后续资金缺口巨大,复工计划搁浅。其间也曾有人意欲接手,但终因资金需求量过大而作罢。
2020年6月,中国信达将高银地产告上法庭,请求被告承担本金15亿元及利息、罚息、复利及违约金等共同还款义务。2022年7月份,中国信达公告宣布,合伙企业已取得有关法院对投资公司、广州鑫富大的胜诉判决,但鉴于相关方仍未偿还款项,合伙企业已向有关法院起诉投资公司、高银金控、高银天津、松日资讯及潘苏通,请求投资公司、高银金控承担尚未偿还的本金74亿元及利息、罚息、复利等还款义务,松日资讯及潘苏通承担未偿债务担保义务,合伙企业有权就高银天津名下部分地块建筑物及建设用地使用权、广州鑫富大(现更名为广州富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及松日资讯100%股权折价或就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中国信达在公众号发文称,随着天津市政府、滨海新区政府大力推动资产盘活工作,临港控股集团承担较大的盘活任务。中国信达天津分公司主动作为,盘活临港控股集团600套房产。另有坊间传言,信达地产成立300亿元纾困基金接盘天津117大厦的传闻,但该消息并未得到证实。
挑战仍在
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有知情人士称,复工初期将重点完成外幕墙施工和机电安装,后续可能调整业态规划以适应市场变化。4月30日下午1点左右,新黄河记者看到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工人进入天津117大厦工地,有工人介绍负责安装灯具,另有工人则表示自己负责安装玻璃窗。
天津117大厦复工消息传出后备受关注,不少人也关注到因大厦修建时间跨度长,在建筑材料腐蚀老化、复工评估、后期修缮,以及资金是否充足、未来使用和经营等问题。
2022年,天津滨海高新区回复市民留言时表示:经了解117大厦的盘活工作一直在进行,目前天津市各级政府正在积极对接相关金融机构、117项目方,推动项目尽快盘活复工。
2024年初,又有市民询问117大厦复工问题,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回复称:一方面项目相关各方正就117项目整体盘活研究推进,另一方面有部分配套住宅正在通过司法途径进行解决。天津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117项目盘活工作,并尽全力协助117项目相关各方解决过程问题,在“法治化、市场化”的原则下,鼓励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117项目的解决路径和盘活方案,以期尽快实现项目盘活复工。

有施工人员出入天津117大厦项目门口 新黄河记者李运恒摄
4月30日,新黄河记者联系到高银地产(天津)有限公司管理人,但并未获得有效信息。
另据高银地产的信息,天津117大厦项目即高银天下,地上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重点规划的三大区域包括117大厦中心商务区、富国高银豪宅,以及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曾预计整个项目于2017年内分期完成,预计总投资90亿—100亿美元。新黄河记者在天津117大厦的西侧还可以看到带有富国高银广告宣传标语的未完工的施工现场,围墙位置还能隐约看到高银地产的字样和已经有些褪色的广告宣传布。链家App显示,富国高银二手房今年3月挂牌价格在2.5万元左右,一位房产中介表示该地房价在2016年—2017年时达到最高单价4万多元,当时买房子还需要验资。

外围墙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高银地产字样。新黄河记者李运恒摄
可以预见,已经复工的天津117大厦仍然面临很多压力。上海秦兵律师事务所房产律师徐斌认为,对于烂尾多年复工的地产项目,前期需要聘请专业的鉴定机构,对项目的地下基础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对于接下来的资金评估会有所帮助,其次还要考虑后续商业计划。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117大厦复工后将面临多方面挑战。既有工程建筑的内容,也有市场运行的内容。比如说,停工近10年导致混凝土、钢筋等材料性能退化,需全面检测与修复。这个时候需要对房屋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测,也增加了相关成本。同时,现行建筑规范可能较停工时更严格(如抗震、防火标准),需重新评估设计并升级材料。这个时候对于建材的升级、结构的调整等都需要有新的技术。如果项目本身换了相关的管理方,一些资料不齐全,也增加了项目复工的成本。另外就是资金的问题。虽然现在复工了,但房地产现在复苏的主要是住宅,还没有到商办项目。所以对资金要求更高了。尤其是产业经济若没起来,后续是需要关注租售关系的,否则对大厦的运营成本要求很高。
严跃进还谈到,超高层建筑复工确实是一个行业晴雨表,既是盘活存量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对于地标项目运营的能力和支持。从此类区域来看,其可以发挥地标效应: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名片,可提升周边土地与物业价值,吸引投资与人才流入。本身天津市场作为北方的重点市场,需要通过此类大厦来提振市场信心,这个很关键。同时也有助于公众信心提振,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信心预期和各类产业的加快导入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摩天大楼天津117大厦复工背后:此前停工近十年,未知挑战和压力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