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饿了么没有开战权

文 | 市象,作者 | 古廿,编辑 | 文昌龙

饿了么在干嘛,这是不少网友围观4月外卖大战的好奇。

整个4月份,对于京东发起的外卖战斗,饿了么至今仍未参战。但是据「市象」了解,近期有市场传言称,五一开始阿里集团将要投入100亿参与补贴,这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作饿了么下场的信号。

对于当前的战况,摩根大通最新的数据估计,京东已占据中国外卖市场约5%的份额,此前美团外卖约占75%,饿了么约占25%。

这5%抢的到底是谁的,可能只有美团和饿了么知道。

据券商估计,按照目前的规模京东外卖的年化亏损可能高达180亿元,相当于京东2025年营业利润的36%。作为对比,饿了么在2015年之后竞争最为激烈的两年,每年投入的补贴接近100亿元。

这也指出另一件事,今天的外卖大战比以前更消耗金钱。当一场战斗的发起,会对整个集团的利润带来明显影响,这也就意味着,饿了么是否参战?怎么打?都不是它自己能够决策的。

01 阿里“再扶”饿了么

如果市场传言为真,这也就意味着饿了么能否下场外卖之战,完全取决于阿里集团的态度。

这并不意外,自阿里收购后,饿了么很少独立作战,过往的外卖大战,多是以集团军模式下场。

2018年,进入阿里体系的第一年。阿里宣布成为一家新公司本地生活服务,用来接纳饿了么,这一平台由饿了么和口碑组成。前者做外卖,后者搞团购。

新平台的成立,也带来新的管理体系。阿里集团合伙人王磊担任总裁,向阿里CEO张勇汇报,并兼任饿了么CEO;阿里集团副总裁范驰继续带领口碑业务,向王磊汇报。

彼时,对于融入阿里生态的集团军作战模式。王磊认为阿里生态中的所有业务,几乎都可以成为饿了么能利用的“抓手”。“之前美团说打饿了么就像站在二楼打一楼,现在饿了么站在了六楼”。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这一年饿了么开启了融入阿里生态后的第一个双11战役,并延续至今。

不过阿里资源没有转化为战功。美团外卖2019年Q1到2020年Q2交易额占比,从63.4%增长至68.2%,而饿了么市场份额不升反降。

之后,王磊任期的第二年,对外言论从“势必夺回市场份额”变成了“更多看整个市场的增长率”。

饿了么由攻转守。这一时期的开战权,是刚刚拿下饿了么的阿里。想要以“口碑 饿了么”的本地生活集团,拿下美团从团购到外卖的整个集团业务。

饿了么作为先锋部队,外卖战打的是本地生活高频流量入口的价值。

第一阶段的外卖战役失利后,第二阶段阿里喊来了蚂蚁集团。2020年的3月10日,蚂蚁金服(现更名为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宣布,将打造支付宝数字生活开放平台。

这一年支付宝首页“美团化”,改版新增外卖到家、果蔬商超医药等便民生活入口。同时,蚂蚁集团CEO胡晓明还兼任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董事长,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兼饿了么CEO王磊向张勇和胡晓明双线汇报。

有媒体称,这一时期张勇对内称,本地生活服务将是一场硬仗,这场仗需要大家一起打。张勇所说的大家,是指要与蚂蚁集团CEO胡晓明一起,打响这场战役。

同年7月,饿了么全面升级,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为解决用户身边一切即时需求的生活服务平台;8月,外卖的百亿补贴上线,并宣布将成为常态化行动。

这一轮的开战权是支付宝,组建“饿了么+口碑+支付宝”的新本地生活战场,战斗目标是推动支付宝面向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转型。

这一时期的财报也披露,截至2020年6月30日,饿了么餐饮外卖的新增消费者中有45%来自支付宝。

但是随着蚂蚁集团上市变故,紧跟着支付宝自身进入长时间的整改期,饿了么再次转入防守姿态。

2021年7月,阿里进行组织架构调整,饿了么换帅,李永和接替王磊担任CEO。 不到一个月,他因下属涉嫌性侵丑闻而引咎辞职。

俞永福成为救火队长,上任后就在内部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推行“541阵型”和“四横四纵”战略方向、缩减口碑业务等。至此,饿了么转向对内减亏,至今仍然想要实现内部盈利。

可以说,自阿里收购后,饿了么和美团打的数次外卖战役,其本身没有开战权也没有停火权,更多的是执行集团战略意志的先锋部队。

02 职业经理人能打吗?

仅从目前了解到的消息而言,很难断定饿了么是不是真的要再次下场。毕竟一场外卖大战的开启,一个是金钱层面的补贴,另一个是组织阵型的调整。

回顾阿里集团层面的外卖战斗历史,往往组织调整先行。

比如2018年,口碑+饿了么组建本地生活公司;2020年,饿了么CEO王磊的阿里+蚂蚁双线汇报,实质都是在集团层面的资源整合和战前准备。

但是截至到目前,饿了么最新的组织调整是2月份发布的全员信宣布:饿了么董事长吴泽明兼任饿了么CEO,虽然管理更集中了,但是面对外卖大战,其具有多少话语权很难说。

据《虎嗅》近日报道,外卖大战开打前,刘强东组织了一次本地生活创始人的“老友”饭局,程维、王兴、姚劲波纷纷应邀,早已没有创始人的饿了么并不在饭局之列。

这个细节暗藏深意:当外卖战斗成为创始人意志的比拼,早已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的饿了么,注定难以挤进这场拼家底的局。

京东和美团打了一个月后,才传出阿里集团将主导重启百亿补贴的消息,即使为真,饿了么也已经姗姗来迟。这种对于市场反应的滞后性恰是创始人缺位的真实写照。

在职业经理人治理体系下,任何战略动作都需层层上报集团决策,市场嗅觉的灵敏度与行动果断性天然弱于创始人带队的“嫡系部队”。

若阿里重启百亿补贴大战,对饿了么而言既是被动接招,也是三年减亏期后的“大考”。吴泽明能否在集团主导的战役中拿下关键战果,将直接证明这支“休养生息”已久的队伍,是否还保有当年敢打硬仗的战斗力。

毕竟在互联网商业世界里,没有创始人背书的业务线,最终都要靠战绩说话。

03 减亏、打仗、AI化,饿了么有点忙

有了集团的态度,有了打仗的团队,还有一个是打仗的目标。

2018年,饿了么和美团的战役,争的是老大的位置。2020年,饿了么和美团的争锋,是为支付宝平台转型当大将。眼下,饿了么入场想要拿到什么?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真的下场,可能是主要是以攻为守,保住自己外卖市场第二的份额。

可是现在,饿了么正走在自负盈亏的实践道路上。自2021年停止对外反击后,饿了么已经开启长达近4年的减亏盈利计划。

也拿到了一些成绩,比如2022年就已经实现UE转正,但是阿里2025财年Q3的财报数据显示,本地生活集团这个季度还是亏了5.90亿。

UE转正代表着每笔外卖订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单笔订单所产生的经营利润。眼下,如果重启外卖补贴,即便是集团主导,饿了么的减亏计划或许也将暂时搁置。

另一个是,现在阿里全面转型AI,主营的电商业务都全面AI驱动,不再热衷于价格战竞赛。对于眼下这场充满烧钱意味的外卖补贴大战,集团层面的支持到底能够持续多久?

这决定了饿了么要打的是一场持久战还是闪电战。

在补贴战之前,整个4月份对饿了么而言,比起投身外部战场,更紧迫的任务是向内对齐集团的AI转型战略。

2025年4月启动的“优店腾跃计划”,正是这种战略追赶的具象化——平台宣布年内向商家投入超10亿元,其中相当比例将用于AI技术赋能。

面向商家端推出“AI入驻智能经理”,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入驻流程的全链路智能引导;骑手端上线AI助手“小饿”,覆盖配送全场景以提升履约效率。

3月更联合智己汽车、斑马出行,将AI外卖智能体嵌入车载场景,实现“语音点餐-车到餐至”的即时服务闭环。

从阿里集团内部转型进度看,纯线上的电商与互联网服务板块,凭借轻资产模式已实现AI技术的快速落地,但涉及线下履约的饿了么、盒马等业务,受限于物理场景的复杂性,AI渗透速度明显滞后。

2025年以来,阿里持续剥离实体零售资产的动作,虽未直接波及饿了么的即时配送体系,却折射出集团战略天平向“AI驱动”倾斜的趋势。

当整个集团在AI化赛道加速奔跑时,依赖线下场景支撑的饿了么,正逐渐成为阿里生态中AI转型难度最高、融合进度最慢的业务单元。

这种战略节奏的错位,使得饿了么现任CEO在4月份对AI转型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

毕竟,外卖补贴战拼的是创始人战略意志力,CEO话语权有限。但是对内的AI转型能否跟上集团步伐,考验的则是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执行能力。

当减亏、打仗、AI化三个动作全面来临,如何在既定技术框架下实现业务落地,如何平衡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转型投入,如何在集团资源分配中为团队争取生存空间。

这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更像是一场职业经理人在巨头体系内的向上管理大考。

参考资料:

马云退休这一年——深燃刘强东王兴:不是“兄弟”——商业弧光回顾2020,饿了么都干了什么——澎拜新闻独家“剧透”丨美团登顶之后:饿了么前高管首度披露与王兴对决的那些日子——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 | 饿了么CEO:阿里资源注入4个月,和美团的一仗不可能输——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