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短篇不短视:蒋军晶《凡卡》课例中的深度阅读策略

面对契诃夫笔下 19 世纪俄罗斯学徒的悲苦命运,许多教师陷入两难:讲深了,学生一脸茫然;讲浅了,文学精髓尽失。文化隔阂大、译本选择难、学生难共鸣——国外经典短篇教学如何破局?

难点 1:文化隔阂的 " 高墙 "

① 19 世纪俄罗斯学徒制、乡村与城市对立等背景,与当代儿童生活经验几乎零交集。

② 学生易将凡卡的遭遇简单归因于 " 爷爷不接他 ",难以触及社会压迫的深层悲剧。

难点 2:译本与课堂的 " 双重损耗 "

① 部分译本语言生硬(如直译 " 楦头 "" 羊皮袄 "),导致学生因陌生词汇放弃理解。

② 教师若过度依赖背景补充,课堂易沦为 " 历史课 ",文学审美体验被稀释。

难点 3:情感共鸣的 " 断点 "

① 儿童对 " 书信体 " 的私人叙事敏感,但对结尾 " 爷爷收不到信 " 的绝望缺乏共情抓手。

② 若仅停留在 " 凡卡真可怜 " 的浅层解读,文学的人性追问便悄然流失。

如何让《凡卡》这样的短篇经典,既保留原作的文学张力,又能贴近当代儿童的情感认知?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的课堂给出了答案。

他避开资料堆砌与说教灌输,以 " 一封信 " 为支点,撬动学生对人性困境的思考;用 " 三重结局对比 " 撕开希望与绝望的悖论;借 " 儿童视角群文阅读 " 跨越时空的文化藩篱。蒋老师重思辨的教学智慧,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启发。

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上

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执教《凡卡》

观课心得

直击论坛

莫文天

■   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教师

■   亲近母语培训师

通过观摩蒋老师的这节《凡卡》阅读课,我认为他成功构建了一个 " 三好课堂 ":

一 、结构之 " 顺 " ——问题驱动贯穿始终

课堂以 " 名著独特性 " 为核心问题,形成严密的逻辑链:从儿童视角的选题切入到叙事方式的深度解析,乃至悲剧意蕴的层层递进,教学环节以 " 书信体特征 - 信内外对照 - 结尾对照分析 " 三部曲展开,契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首环节通过儿童视角的群文对比,快速激活学生的阅读图式。

儿童视角的群文对比

二 、文本之 " 深 " ——深耕文字抵达核心

蒋老师突破传统苦难解读的表层,通过主问题 " 信中的美好回忆是否真实存在 " 引发深层追问。

以结尾教学为例,蒋老师创造性地设计多重结局对比(口信拒收 / 爷爷去世 / 信件损毁),让学生在虚幻希望与残酷现实的悖论中,触摸契诃夫作品中的人性异化与存在困境,完成对文学深度的丈量。

多重结局对比

三、支架之 " 巧 " ——教学智慧举重若轻

蒋军晶老师运用文本互证法,仅以封面插画作为时代背景的隐性注解,避免外延式资料堆砌。通过搭建对比式问题链作为思维脚手架,如" 原著结局与普通创伤叙事结尾的差异 ",带领学生穿梭于文本,实现了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自然浸润。

张婷婷

■   银川市阅海第三小学教师

■   中级儿童阅读教师

一、文本解密的显微镜  

蒋老师在课堂上突破既往对 " 凡卡苦难人生 " 的扁平化解读,通过引导学生显微式细读捕捉文本密码,比如:重复的恳求句式 " 带我走吧 " 共现 12 次,高频次语言结构构建了哀鸣基调。

二、文学比较的重构场  

蒋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如文本的比较(原著结局和三种改编结局的悲剧性辨析),作家风格比较(契诃夫短篇小说与安徒生苦难书写的差异);读者代际的比较(作为成人的我们童年记忆与当代学生感悟的穿越对话)。当学生说 " 希望才是最深的绝望 " 时,不禁让我们感受到经典文学的生命力正在他们心中重生。

《凡卡》的文学价值,不在于它揭露了 19 世纪的黑暗,而在于它让今天的儿童在凡卡的泪水中,照见自己对 " 公平 "" 归属 " 的永恒追问。蒋军晶的课堂证明:短篇经典教学无需宏大叙事,用一根 " 问题链 " 的细线,便能串起文学与人性的珍珠。

下面一起来看他和长江路小学孩子们的阅读课交流对话。更多课堂实录可关注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直播回放。

课堂实录

节选

师:  这段时间老师推荐读一个作家的小说,都看完了吗?重点看的是哪一篇?《凡卡》。好,这就是这位作家契诃夫。

师:26 岁的时候,契诃夫打算写一篇小说。他想告诉全世界,包括他身边的人,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环境,老百姓的生活很悲惨很苦。但是他不想把小说写得很长,他就写一篇短篇小说,两千多字。

师:你也看了这个短篇小说集对吧?短篇小说人物就不能多,主要人物要很突出。作者想选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因为在他的身边大部分老百姓都很苦,男人苦,女人苦,老人苦,小孩苦,青壮年也苦。你看过小说的知道了,他最终的选择是一个孩子,一个九岁的男孩,对吧?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作家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师:高尔基的《童年》,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有斯坦雷的《小珊迪》,我希望你跟我一起想一想,为什么这些作家都会有这样的选择?好,你先说说看。

生: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中,大人干活是比较常见的,但小孩受苦是比较少见的。作家这样写一是可以吸引主题,二是能更突出。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不只有大人苦,小孩也苦。        

师:对,你看他这个发言,首先先说自己看到的现象,然后还尝试总结。他说一个社会哪怕再穷困,但是都会尽可能地让这个环境里的小孩不要受苦,是不是?如果一个社会里的小孩都受苦了,那这个环境我就不往下说了,还有没有其他的补充的?

生:我觉得小朋友的心灵更纯洁,情感更细腻,更方便于表达。 

师:就是小朋友的言行,他的生活更能激发读者的那种关注、保护与同情心,对不对?他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大人基本上心灵被污染了,小朋友是很纯洁的。好,已经两位了,请问还有没有补充了?意思没有叠加,真好。

生:儿童心灵都是很天真的,然后也可以突出当时社会的主要气氛,还有社会的残酷。

师:同桌真是一个善良的人,就怕他说不出来,拼命在旁边暗示。好的,所以做了这样一个选择。那么好,我们还是马上进入这个小说吧。你们都看过了,是不是?

师:一个好的作家基本上有一个追求,就是希望自己的小说写出个性,写的跟别人不一样,尤其这个 AI 时代。那你们读凡卡,你觉得这个小说有与众不同之处吗?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我减轻你的负担,有,没有,做一个选择。

生:我觉得有。

师:体现在哪里?

生:我觉得可能是他用小孩子写信的视角。

师:他说了一个很大的特点。有没有发现这个小说其实一共两千多个字,但是里边大量的篇幅都是小孩写的信,是不是?我数了一个版本,2100 个字左右,信竟然占了 920 个字左右。而且全部把它连缀起来的话,就是一封完整的信。穿插信的小说我看到过,但是连缀起来是一份完整信的小说,我很少看到,你们看到过吗?

师:那这是他的特色的,对不对?好,请问除此以外,还有没有特色?好,你来说。

生:我感觉他在用倒述的方法,而不是一开始就说这叫凡卡,小男孩儿被送到一户人家干活,然后受苦。而是运用了倒述,运用写信的形式,把一个小男孩悲苦的经历给描述出来。

师:他说得很好啊,就是文章不是从头到尾讲的,一下子就进入到那个情景,而是通过回忆的方式,慢慢地让我们了解凡卡的身世,对吧?真好。

师:第二个了,还有吗?好,请。

生:我觉得这个小朋友他对爷爷的央求是一个很特别的点。因为,一般孙子对爷爷都是比较依赖、撒娇之类的。但是这个九岁的小孩子,他对爷爷是央求的,希望他能带自己回家,这一点从侧面就体现出了这个社会的悲惨与凄苦。

师:给他点掌声。真好。如果蒋老师做总结的话,前面三位同学的发言,第二位我认为不叫特色,不是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倒叙的小说多了去了。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是特色,对吧?这位同学的发言也是特色,她关注情节了。一个男孩向爷爷的要求,竟然不是给我过生日,给我压岁钱,带我去哪玩,而是带我回家,对不对?真棒……

  课堂启示  

弱化背景,强化体验

蒋军晶以 " 一封信 " 为锚点,让学生代入凡卡的无助,而非背诵俄国农奴制历史。可见文化隔阂并非靠 " 填鸭 " 跨越,而需在情感共鸣中自然消解。

文学即思辨

当学生说出 " 希望才是最深的绝望 " 时,短篇教学已从 " 理解情节 " 跃升至 " 哲学启蒙 "。

课堂的减法哲学

优质教学无需海量拓展资料,一个精准的主问题、一组巧妙的对比文本,足以撑起深度课堂。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