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11金闪耀“楚怡杯”!看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以赛育人锻造“技能湘军”

4 月 10 日,2025 年度 " 楚怡杯 " 湖南省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竞赛落下帷幕,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斩获 11 项一等奖、3 项二等奖、5 项三等奖,继续优势领跑全省第一方阵。作为湘江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 " 主阵地 ",学校始终紧扣新区 " 三高四新 " 战略需求,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服务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让 " 技能湘军 " 的成长与新区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系统布局铸就 " 竞赛基因 "

优异的成绩绝非偶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 人才革命 "。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专门成立竞赛部,战略先行,着力构建 " 专项经费供给 - 师生梯队培育 - 成果长效赋能 " 三维保障体系。从统筹竞赛资源、制定备赛计划,到专题推进会,竞赛部通过科学规划赛训周期、精准匹配资源,形成 " 选拔—训练—复盘—优化 " 全链条机制。领导班子常态观摩模拟赛场,赛后立即组织 " 现场诊断会 ",针对操作流程优化、技术难点突破提出方向性建议。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党委书记伍秋阳强调:" 竞赛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师生技能提升的引擎。"

持续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技能训练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加大实训投入,添设备育师资,夯实专业教学根基。生产性实训课程占比达 50%,同时推行 " 小班化 " 教学,每班不超过 20 人,确保学生 " 人人动手、人人精技 "。学校开展技能过关、技能周、年度技能节,坚持在企业生产线上实战考核,将技能比拼融入日常教学,全校超 40% 学生参与由专业老师负责授课指导的技能社团,形成了 " 以赛促学、以练促能 " 的浓厚氛围。

" 训练即备赛,课堂即战场。"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竞赛部部长赵浩表示," 我们坚持将企业车间里的真实项目搬进课堂,让每个训练模块都对准岗位说明书上的硬指标。竞赛考核内容与学生日常训练深度融合,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学生真正受益于此,人人有一门技术。"

双师型 " 匠师 " 的破茧之力

荣誉背后,还有一支 " 能说会做善导 " 的教师天团。

竞赛体系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坚实的师资条件。学校培育多个省级专业教学创新团队、" 楚怡 " 名师(名匠)工作室、" 楚怡 " 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逐步构建起 " 名师领衔、团队攻坚、分层孵化 " 的匠师培养矩阵。

为了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 " 能上讲台、能下车间 " 的双师型教师,学校通过 " 名师带徒 "" 企业轮岗 "" 赛教融合 " 等机制,紧密对接新区产业集群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将行业标准深植职教土壤。

在各个赛项攻坚中,这些精通前沿技术、深谙育人规律的的行家们成为破局密钥。" 现代加工技术 " 参赛团队面对软件程序被限速,圆弧加工效率不易达标的 " 卡脖子 " 难题,指导团队郭蜻蜓老师精准把脉,敏锐捕捉到官方手册未注明的关键细节:微量抬刀连接参数的保守设定导致机床在圆弧加工时陷入 " 加速 - 减速 " 的陷阱,郭老师与参赛团队通过调整参数,仅用一夜测试,便将加工时长从 12 分钟压缩至 4 分钟。拥有 15 年带赛经验," 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 " 赛项指导团队宋小军老师应用 " 三段式 " 科学训练体系激发学生潜能,筑基阶段严抓操作规范,培养良好习惯;强化阶段分解赛项得分点,模块化定时训练提高效率;冲刺期打造全真模拟赛场,在各种情境中锤炼应变能力。

" 老师们不仅是教练,更是战友。" 谈到指导老师的全情付出,参赛选手们纷纷感慨," 这份荣耀也属于他们。" 这支 " 成长护航团 " 将严苛与温情熔铸于育人之中,即使深夜,实训室也回荡着师生探讨技术细节的声音;不论多忙,他们也会及时化身 " 心理按摩师 " 化解学生因高强度训练产生的焦虑情绪。

用汗水浇筑的 " 逆袭神话 "

从课堂新手到技能强者,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学子用行动诠释 " 人人皆可成才 "。

寒暑假少休,全天候训练,每周有考核——这是参赛选手们的日常。自去年通过省赛后备人才选拔,他们日常学习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实训室度过。这群技能追梦者将热爱化为行动。" 养老照护 " 赛项夺冠选手杨益佳,为练就 " 零误差 " 护理操作,将穿脱衣训练、压疮预防、口腔清洁等服务流程拆解成分钟级动作单元,每日重复训练达百次;" 建筑信息建模 " 赛项种子选手邓厚文自我加压,主动将训练量增倍,坚持早、中、晚各一套完整赛题,负重前行;" 电子商务运营 " 赛项优胜者吕倩倩反复推敲每一份直播脚本,钻研营销推广创新点,力求每个细节都尽善尽美," 我希望在这个行业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吕倩倩坚定选择了这条技能成才的道路。

" 从操作流程到应急预案,从技术细节到心理状态,学生把每一次练习都当作‘打怪升级’,训练表现在反复模拟中不断优化。" 主管竞赛的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副校长廖锦锋说起参赛的学生,言语中更是由衷的自豪。" 高新工程师生团队最不缺的就是拼搏精神,最优良的作风就是团结协作。"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校长黄立表示。

捷报频传的赛场之外,众多高职院校、知名企业已向获奖选手抛出橄榄枝,优质升学通道、岗位 " 直通车 " 纷纷开启,印证着 " 技能成才 " 的无限可能。这群 " 技能湘军 " 是高新工程 " 以赛育人 " 的生动注脚,是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青春动能,他们正带着 " 毫米级精度 " 的匠心、" 破局解难 " 的能力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通讯员刘颖 潇湘晨报记者杨筱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报料 " 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 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