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云:“奔县游”火热,小县城如何将“短流”变“长流”?
中新经纬4月30日电 题:“奔县游”火热,小县城如何将“短流”变“长流”?
作者 吴丽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全国各地也迎来了出行高峰。据交通运输部预测,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约为6200万辆,峰值出现在假期第一天(5月1日),约为平日流量的2.1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五一“奔县游”热度继续飙升。携程数据显示,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山西忻州、云南普洱、贵州安顺、湖北孝感等新兴“黑马”县域搜索热度同比增幅均超50%。美团旅行的数据也显示,新疆博乐、云南腾冲、青海祁连县等原本“小众”目的地,今年“五一”机票热度同比上涨均超100%。
“奔县游”大热背后,是供需两端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需求端来看,游客消费越来越理性,更青睐高性价比、高质价比的旅游体验。而县域旅游不仅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还能满足游客对民俗文化、非遗体验、地方美食等的个性化需求。从供给端来看,旅游企业已经敏锐地感知到了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加速下沉市场布局,酒店、主题乐园等业态不断向四五线城市及县域延伸,这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希尔顿酒店拓展了四川眉山、江苏靖江、江西鹰潭、新疆喀什等20多个小城。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热度的飙升,这些“小众”目的地也可能很快变为“大众”目的地,这种转变对“小众”目的地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另外,如何做好提升,将假期热度打造成长期热度也是每一个“小众”目的地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县域旅游从“小众”走向“大众”后,需解决以下问题以维持可持续发展。第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交通、住宿、公共服务等配套,避免因游客激增导致体验下降。比如加强对于游客咨询等的服务能力提升;在游客必去的打卡点,要用公共交通的方式串联起来,便利游客旅行。第二,丰富产品供给。除传统旅游资源外,可结合本地文化、体育、节庆活动,打造多样化体验,更好满足游客需求。第三,保持性价比优势,避免因过度商业化导致价格飙升,失去对理性游客的吸引力。第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政府需从临时性应急措施转向常态化运营,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客流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比如一些小城面对突然的热度短期可以利用政府力量安排临时人员或采取一些临时措施去应对,但要想长期发展,还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营管理机构和专业的工作人员。
综观今年五一旅游市场,呈现出理性化、个性化、文化深度游等新特点,但县域旅游的崛起尤为突出。未来,“小众”目的地需在热度之外夯实服务与体验,才能真正将“短流”变“长流”。(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