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品出一杯茶里的“解忧”密码

来源:法治日报

品茗香,优营商。今年以来,江苏省海安市司法局牵头,市法学会企业权益保护分会甄选政法干警、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公益法律服务团成员等组成企业权益保护法治宣讲团,依托“si法”解忧茶活动平台,听想法、给解法、商办法、讲律法,在幽幽茶香中为企业送上“解忧锦囊”。

静心置茶,搭建平台“听想法”。置茶,亦称“投茶”,即将茶叶放入茶杯或茶壶中,为后续的冲泡做准备,这一步骤直接影响茶汤的浓度和口感。“si法”解忧茶活动借助各地商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邀请企业家代表们参与,面对面收集了解企业的法律问题和实际需求,为更好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做足准备。“员工工伤休假后迟迟不返岗,该怎么办?”“有个单位用假欠条起诉我们公司给付货款,我们已经和他们结清了往来,要怎么应诉呢?”“如何合规处理员工离职问题?”……既不同于“我讲你听”的座谈会、研讨会,也区别于“我问你讲”的入企“法治体检”,多频次举办、小规模组织、面对面交流,“si法”解忧茶活动氛围更为轻松愉快,在闲话絮语间倾诉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涉法问题,聆听到企业家们的真实心声。

安心醒茶,依托团队“给解法”。醒茶是指通过让茶叶与空气、水分等接触,唤醒其内在物质,提升茶叶品质和口感的过程。宣讲团成员正是通过与企业家们相互探寻问答间逐步了解情况、深入讨论,并现场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在海安街道专场活动上,针对某置业有限公司提出的“开发商、物业和业主之间的纠纷应该怎么处理”这一问题,江苏锦润律师事务所刘杨律师通过讲述自己代理的案件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专业合理的建议,令人信服。开发区专场活动中,市人社局仲裁院的吴小飞院长就会上不少企业家反映的职业碰瓷人频现问题,给出企业规范的用人和管理方式,并提出市人社局联合法院正在逐步建立本地数据库,给出碰瓷职工黑名单,得到了现场参与企业的高度认可。

暖心泡茶,完善机制“商办法”。泡茶是将茶叶放入水中,使之释放出香气和滋味,这一过程需要控制水温、水量和冲泡时间,以达到最佳的饮用效果,为企业解忧亦是如此。不少企业提出的问题并不是立等可解,“si法”解忧茶活动更不是一谈了之。为更好地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宣讲团成员独创“回函式”解答模式,在专场活动结束后针对疑难复杂问题再次开展集中剖析,由宣讲团成员进行后续答复和实时跟踪,18家参与企业已陆续收到回函。市法学会组织就活动开展以来听取的涉企常见法律问题进行编印,截至目前共计收集整理企业涉法问题57个,涉及公司管理、合同风险、股权投资、财税合规、劳动用工及刑事风险六大类,以期为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精心奉茶,整合资源“讲律法”。奉茶,又称“献茗”,是指将适合饮用的茶水端托着递给对方,主动传递出热情和礼貌,有助于增进沟通和交流。在“si法”解忧茶会中,来自法院、人社局等职能部门的宣讲团成员为企业家们讲解诉讼策略、诉讼保全措施、公司控制与股权架构、公司章程变更、股权转让及行政处罚等问题中蕴含的法律知识点,发放市场主体应知应会法律法规读本。在茶会之外,企业权益保护法治宣讲团联动“八五”普法讲师团主动出击,积极深入园区、企业、工厂,根据前期调研的学法需求及宣讲团成员们的擅长领域、适用群体等加以分配,对相关企业的学法菜单选取进行合理化指引,从而实现按需点单、量身定制、精准配送,提高了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海安市司法局 朱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