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国鞋王,曾叫板美国,如今惨遭孙子逼宫?

1992 年的纽约,火药味十足。

当美国记者质疑汪海,他穿的是否为双星鞋时,这位中国鞋王当即脱下鞋子,高举过头顶,向人们展示鞋底的商标,并用英语高呼:

China Double Star!

此举在美国引起轰动,有媒体戏称:汪海是除赫鲁晓夫之外,第二个敢在美国公众面前脱鞋的人。

然而,这位曾经豪气冲天的一代鞋王,如今却被传言遭遇后人逼宫,人生走到最后或许只剩凄凉。

逼宫大戏

2025 年 4 月 28 日,网上流传的一封给全体双星鞋服员工的公开信,震惊业界。

这封信疑似出自双星品牌创始人、双星名人集团总裁汪海之手。

网传的 " 公开信 "。

根据信上描述,从 4 月 11 日开始,汪海遭到其孙汪子栋,以及徐英、汪军等多人的逼宫。

最初是 11 号下午两点多,当汪海在 29 楼的家中锻炼身体时,汪子栋突然出现,将他堵在房间里,扯断电话线,反复威逼其交出集团管理权。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汪海被禁止离开现场,直至公安人员抵达后,他才最终得以脱身。

紧接着,汪海跟随公安来到集团四楼办公室,看到地上一片狼藉:被砸坏的监控设备、撕毁的党建学习园地……

事后,有记者致电双星名人集团下属有关企业,对方予以否认,有知情人表示,正在追溯这封信的来源。

尽管如此,依旧挡不住外界的种种猜测。

毕竟,双星运动鞋曾是一代人的记忆。

对熟悉这个昔日国民品牌的人来讲,这一幕,实在令人嘘唏。

一代鞋王

上个世纪 80 年代,汪海曾以敢闯、敢干的狠人形象出现。

在那个市场经济还未突破禁区的年代,他就敢于违抗上级 " 不准私售 " 的禁令,晚上带着员工偷偷出去卖鞋。

他还打破条条框框,在 1984 年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

那一年,他以企业名义,邀请全国 43 家媒体,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并给每人发了一双鞋试穿。

彼时,改革开放刚进行六年,企业开新闻发布会还是 " 禁区 ",汪海之举可谓胆大包天。

但正是这个大胆之举,让汪海只花了 7000 元就让名不见经传的双星,成为全国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双星一夜之间火了,但汪海却有了大麻烦,7000 元招待费成了他的 " 罪证 "。

有人指责他,搞送鞋试穿、请吃请喝是假公济私。于是,发布会没多久,他就被 " 请 " 到了市纪委。

面对指责,汪海逐条为自己辩护。

当有人质疑他铺张浪费,请客竟用盆装菜时,他反问道:" 有哪个文件上规定,菜非得用碗装?"

气得市纪委副书记拍桌子:" 汪海,你简直太狂妄了!"

汪海则连拍两下桌子作为回应:" 我不是罪犯,你拍桌子吓唬谁?"说完摔门而去。

在那个市场经济的洪荒年代,汪海的桀骜不驯,成为他带领双星,不断突破藩篱,征服更大市场的利器。

80 年代的广交会,是各大鞋厂的竞技场。

汪海头一次去参加,却被告知只能以省市为单位参会。

不服输的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在楼梯口找了块地,搭柜台、举牌子,用比别人家更低的价格、更新的款式,在广交会出尽风头。

双星鞋从此走向海外,短短五年,出口突破 5000 万美元,创造了行业神话。

汪海不但做事勇猛,头脑也很清醒。

在双星鞋不断开拓市场的那个年代,耐克等国外巨头,已经开始抢滩中国。

汪海很清楚,耐克之所以称霸全球,关键是技术。而这,恰恰是双星最缺的。

于是,他亲自到日本考察,回国后,参照日本人经验,组织技术人员设计、建造了国内第一条冷粘线。

为了学技术,提升管理经验,他还以来料加工的方式,受委托生产美国布瑞克公司的高帮 PONY 鞋。

不断地学习、提升,让双星最终化茧成蝶。

在那个国内很多鞋厂还停留在粗制滥造的时代,双星设计并制造出中国第一双高档运动鞋。

到 2000 年,双星已成为国内运动鞋龙头,并在销量上首次超过耐克,汪海也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鞋王。

在美国纽约,当有记者质疑,他脚上穿的是否双星鞋时,这位中国鞋王当即脱下鞋子,将其高举过头顶,叫板道:

China Double Star!

英雄落寞

汪海的性格,是双星崛起的关键。

然而,这种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双星由盛转衰的推手。

军人出身的汪海,曾以果断和霸道,让双星在市场化改革中杀出血路:

他违抗上级指令,私自卖鞋,并顶住压力,举办中国首场企业新闻发布会,甚至敢在市纪委拍桌子走人。

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在国企体制内,尚有上级约束。

但从 1998 年开始,汪海通过一系列操作,将鞋业从国企双星集团剥离出来,注入新成立的双星名人集团,并在 2009 年完成了私有化。

此后,他便开始挣脱束缚,放飞自我。

个人英雄主义的另一面,是任人唯亲、排斥制度。

这几十年来,汪海将自己的儿子、女婿、外甥、孙子等,悉数安排进集团核心岗位,宣称打仗要靠自己人。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自豪地宣称:

" 我的儿子在集团下属的供应公司当总经理,女婿是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

为此,他还特意解释道:企业是一个打仗的单位,只要能干事,我管他是谁?

这种家族闭环式治理模式,导致公司管理僵化、战略失误频发。

先是盲目进军轮胎,忽视鞋业研发,错失奥运商机;之后,又出现品牌换标、渠道失控等各种混乱。

讽刺的是,当年汪海处心积虑,在集团内部大量安插自己人,但最终将他逼上绝路的,恰恰也是这些最亲近的人。

早在 2008 年,一场惨烈的内讧,就几乎毁了双星。

彼时,汪海提出: 由双星名人集团与地方代理商共同成立区域销售公司,集团持股 51%。汪海此举旨在削藩,集中控制。

但西南大区负责人刘树利夫妇认为,汪海这是空手套白狼,予以拒绝。

不甘心的汪海,一怒之下断供,刘树利则反手创立特星,拉拢 3000 家经销商倒戈。双方最终反目。

刘树利曾是汪海最器重的 " 义子 ",但在利益面前,温情瞬间崩塌。

对此,汪海颇为不满,面对媒体,他大吐苦水:就是这么一个叫我爹的,最后叛变了,跟我对着干!

彼时的汪海,或许没想到, 不但 " 义子 ",就连身边最亲的人,最后也跟自己反目。

严重的内讧,导致双星名人陷入经营困境。最终,被安踏、李宁等一大批品牌反超。

治理警钟

内耗,是家族企业最大的敌人之一。

在中国,尤其如此。

从雷士照明创始人与投资人的决裂,到双汇集团创始人的父子反目……这些年,我们目睹了太多令人惋惜的案例。

究其原因,就在于:以人治代替制度,以江湖义气代替契约精神。

事实上,哪怕时隔多年后,在网传汪海最新讨伐孙子的 " 公开信 " 中,我们依旧能看到这种人治的影子。

据信中描述:

2024 年 8 月,在集团小范围领导会上,汪海口头宣布,让徐英分管集团财务并协助自己处理集团相关工作。

这徐英不是别人,正是汪海的儿媳妇。

结果,徐英上任不到一年,便因为工作不能胜任,被免去了全部职务。

人治和家族式管理,极易导致内耗,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这也成为很多民营企业挥之不去的阴影。

也有少数企业,能摆脱这种桎梏,靠制度最终做大做强。

李锦记当年,也曾在第三代家族成员的兄弟内斗中,竞争力下滑,一度濒临破产。

后来,李文达通过重构企业治理体系,彻底打破家族企业的血缘垄断,最终重振了这个百年品牌。

华为在上世纪 90 年代,山头林立,个人英雄主义盛行。

后来,在任正非主持下,通过 IPD 流程、轮值 CEO 等制度,将人治转化为法治,最终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华为的成功,不是靠任正非一个人,而是靠制度将 18 万人拧成一股绳。

汪海曾经缔造了一个时代的神话。双星在最辉煌的时候,曾连续多年霸榜,销量一度超越耐克。

然而,一代枭雄,却在晚年疑似被孙子逼宫,困在家中,两个多小时无法脱身。曾经火遍全国的双星运动鞋,也早已不复当年。

这也为所有依赖人治、依赖家族式管理的企业家敲响警钟:

制度,才是超越血缘的终极答案。

参考资料

[ 1 ] 《汪海三十年:汪海和他的中国双星》人民出版社

[ 2 ] 《汪海回应双星内讧:我是被逼的》南方周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华商韬略 "(ID:hstl8888),作者:华商韬略,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