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迎利好 北京发布13条举措促发展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近日,记者走进曲美家具顺义工厂,见证了数字技术赋能服务型制造的生动实践。“这是我们的智能生产线,从消费者确认方案到工厂启动生产,最快只需要8秒。”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些智能产线不仅响应迅速,还支持200多类产品的混合排产。
曲美家居集团副总经理徐喆表示,工厂通过数据驱动设计创新,实现了产品与个性化服务的深度融合。在消费端,用户可在线参与720度实景设计,生成高清效果图后直接对接生产系统;在生产端,工厂通过智能产线实现“订单即指令”响应,并联合数百家生态伙伴提升跨品类响应速度。
无独有偶,依文服饰公司也借助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从3D量体到个性化设计的服装私人定制全流程数字化服务,订单、生产、质量数据全程可视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幅缩短了交付周期,销售数据快速反馈到生产供应端,也帮助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计划,避免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依文集团联席总裁刘学锋说道。
为进一步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4月24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5 - 2027年)》。该方案聚焦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从发展新业态、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标杆示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4个方面,提出13条举措,全面优化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构建与首都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据北京市经信局信息软件处处长赵祥伟介绍,北京市制造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高精尖产业为核心,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1%,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超3万亿,已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然而,传统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时,常面临用户需求不透明、生产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生产成本高、定制化难也一直是服务型制造的“拦路虎”。
《实施方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打破信息壁垒方面,利用物联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体系和技术能力,将用户的需求和企业实际生产制造连接成“一张网”,形成跨地域跨环节、以数据为驱动的生产能力。在降低服务成本方面,利用数据驱动决策,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海量用户行为数据,预判市场需求变化,指导企业优化生产计划,化解服务型制造所面临的生产成本、数据孤岛等问题。
“我们判断今年是AI智能体爆发的元年。” 赵祥伟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政策组合拳,发挥软件企业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渠道、主服务商的作用,把人工智能企业、软件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支撑能力紧密衔接,协同行业用户、大模型厂商等各方力量,加快人工智能在行业的深度应用。
复合型服务人才短缺是服务型制造转型过程中的痛点,而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缓解这一难题。数字技术将加快工业软件与算法深度融合,自动分析设备故障并提供维修方案,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赵祥伟表示,数字技术对服务型制造的赋能并非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能够通过底层技术支撑、服务模式创新、产业链协同,打破企业边界、推动产业链升级、实现价值共创,系统性重塑制造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为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无限可能。(朵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