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经纪人开辟增收“新档期”
就业经纪人开辟增收“新档期”
苏馨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凌青
一早,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包德福村的胥美握着发烫的手机,熟练地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牵线搭桥”。
“张姐,最近有时间吗?我这边有一个短期工作,很适合你,我跟你详细说说……”
“李哥,有个建筑工地需要熟练打灰工,日结工资还管午饭。”
一通接一通的电话中,这位34岁的农村就业经纪人开启了她忙碌的一天。
时针回拨至2010年,面对当地耕地有限、农闲期长的现实,胥美敏锐捕捉到甜叶菊种植大户的用工缺口。她主动出击联系对方,与种植大户签订了定期用工协议。考虑到仅靠她与丈夫两人满足不了用工需求,凭借良好人缘和口才,胥美在短短时间内集结起40余人的务工队伍,大家齐心协力把活干好,当年即实现户均增收5000至10000元。
这笔意料之外的新增收入让村民意识到,农闲人不闲,不应该将时间消磨在麻将桌上,而应把它视为增收的“新档期”,而尝到了甜头的胥美则坚定了信心,她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就业经纪人。
其实,胥美之前也动过在农闲时务工增收的心思,光是去建筑工地找活,她就尝试了很多次,但令人心酸的是,大多数用工单位都拒绝了她。这样的经历让她更能理解在农村务工的难度。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并且帮助本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她不断与有用工需求的单位接触和沟通,秉持着“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的信念,她的执着打动了不少用工单位,由此承接了一批建筑工地工程,为自己的农村就业经纪人之路打开了局面。
与传统劳务中介单纯对接岗位不同,胥美这样的农村就业经纪人更像是全链条服务者:她每天既要为打工人介绍合适的工作,也要联系用工单位了解近期上岗人员的状况,协调解决人岗是否适配的问题。同时,她还深度介入权益保障等环节,当遭遇个别用工方拖欠工资时,她总是第一时间自掏腰包垫付,再辗转协调解决问题,绝不让跟着她干的务工人员吃亏。
“乡亲们找到我就是信任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胥美始终坚守这条铁律,她的口碑在十里八乡愈发响亮,团队规模扩展至160余人,业务范围更延伸至农用机械租借、建筑承包、盐碱地水稻种植等多个领域。
如今的包德福村,农用机械的轰鸣替代了麻将碰撞的声响,胥美带领团队改良的1600亩盐碱地变身稻浪翻滚的“金银滩”,建筑公司承揽的工程遍布周边乡镇,村民就近务工年增收超5万元,农闲时节也能轻松实现万元进账。
“跟着胥美干,心里有底,手里有钱!”说起胥美,务工人员乔春霞发自内心地感慨。
15年来,胥美用光阴织就覆盖全镇的劳务协作网,这位风风火火的农村就业经纪人期待着这条共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