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计划2027年出海, 眼前都有哪些问题?
近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会上宣布,小米汽车计划于2027年正式进军欧洲市场。这一战略布局虽被视为小米全球化进程的关键一步,却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从国内市场的产能瓶颈到欧洲市场的重重壁垒,从国际品牌认知度到供应链的深度重构,小米汽车的出海之路注定荆棘密布。
尽管小米SU7和YU7在中国市场取得亮眼成绩,但产能不足导致提车周期最长达41周,用户抱怨“等车比等iPhone还久”。为了提高产能,小米汽车的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工程将于 2025 年底完工,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台 / 年,同时计划在武汉、成都等地新建超级工厂。
另外在泰国也进行了新工厂的筹备,甚至可能收购位于欧洲的NEVS工厂,以获得欧盟整车认证资质。
另外,欧洲电动车市场渗透率已逐年增高,但格局高度固化:特斯拉柏林工厂年产能超50万辆,比亚迪凭借混动车型实现359%的同比增长,大众、宝马等本土品牌则依托政策优势加速电动化转型。小米计划推出的15-20万欧元车型虽对标大众ID.3,却面临三重挑战:其一,欧洲消费者对续航和充电设施要求严苛,普遍期待500公里以上的实际续航,而小米当前依赖外部合作的电池技术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其二,欧洲用户对本土品牌忠诚度极高,47%的消费者仍首选大众、雷诺等传统车企;其三,比亚迪、吉利等中国同行已通过本地化生产和混动车型策略抢占市场,小米需在2027年前找到差异化竞争路径。
欧盟对电动车的监管堪称全球最严:2027年起需披露电池碳足迹,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数据隐私法(GDPR)更要求智能驾驶系统的数据本地化存储。以EEC认证为例,小米需通过机械安全、电磁兼容等数十项测试,仅电池回收一项就需符合WEEE指令和RoHS指令,认证周期长达6-12个月。更棘手的是,欧盟新规要求车企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从原材料开采到报废处理均需留痕,这对小米现有供应链提出了颠覆性要求。若无法在2027年前完成合规改造,小米汽车可能面临“技术准生证”难产的困境。
在欧洲,小米以智能手机和家电闻名,但汽车领域仍是“新生事物”。调查显示,欧洲消费者对中国电动车的接受度虽从2021年的32%升至47%,但售后服务和语言适配仍是主要痛点。小米计划通过手机用户基础推广汽车,例如开发支持多语言的车载系统和适配欧洲本地导航服务,但实际落地效果存疑。更关键的是,欧洲用户对“科技感”的定义与中国市场存在差异——他们更看重底盘调校、安全性等机械素质,而非单纯的智能座舱功能。小米需在性能标签(如SU7Ultra纽北赛道刷圈)与实用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尽管欧洲充电桩数量已突破90万根,但分布极不均衡: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占据半数以上,而东欧和南欧的农村地区仍存在“充电桩荒漠”。小米若无法提供高效的补能解决方案,可能加剧用户的里程焦虑。此外,售后服务网络的缺失是另一大隐患。欧洲市场地域分散,不同国家的维修标准和零部件供应体系差异显著,小米需在2027年前建立覆盖全欧的经销商网络和备件库,这对其资源整合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小米汽车的出海之路,本质上是一场“技术、资源与耐心”的三重考验。唯有在2027年前完成从“中国品牌”到“欧洲本土玩家”的蜕变,才能在这个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市场站稳脚跟。而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抉择,都将深刻影响小米能否实现从“科技公司”到“全球车企”的跨越。